《登戏马台作》
时间: 2025-02-04 15:47: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戏马台作
储光羲 〔唐代〕
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
英雄踊跃争趋走。
小会衣冠吕梁壑,
大征甲卒碻磝口。
天门神武树元勋,
九日茱萸飨六军。
泛泛楼船游极浦,
摇摇歌吹动浮云。
居人满目市朝变,
霸业犹存齐楚甸。
泗水南流桐柏川,
沂山北走琅琊县。
沧海沉沉晨雾开,
彭城烈烈秋风来。
少年自古未得意,
日暮萧条登古台。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宋公仗着权杖在讨伐燕国之后,
英雄们争先恐后地奔走吗?
在小型的聚会中,衣冠楚楚的在吕梁山下,
而在大规模的征战中,甲士们在碻磝口集结。
天门山上,强大的神武之树立下了许多功勋,
在九月的重阳节,茱萸香飨享六军士兵。
轻舟荡漾,游荡在极远的水边,
歌声和乐器的演奏将浮云轻轻摇动。
城市居民目睹市朝的变化,
然而齐国和楚国的霸业仍然存在。
泗水向南流向桐柏山,
沂山向北流向琅琊县。
沧海沉沉,晨雾渐渐散开,
彭城的秋风激烈地吹来。
年轻人自古以来未能如意,
在黄昏时分,孤独地登上古台。
注释
- 仗钺:手持权杖,象征权力。
- 踊跃:形容人们积极争先。
- 小会:小规模的聚会。
- 甲卒:穿甲的士兵。
- 神武:指国家的武力。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用作祭祀。
- 浮云:比喻轻松自在的生活。
- 霸业:指统治的事业。
典故解析
- 宋公:指历史上的宋国君主,象征着权力的象征与历史的沉浮。
- 齐楚:指中国历史上齐国和楚国的霸权斗争,代表着历史上权力的更迭与争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储光羲,唐代诗人,字元济,曾任职于朝廷,诗风豪放,擅长描写历史和政治。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代,历史背景复杂,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与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诗歌鉴赏
《登戏马台作》是一首描绘历史兴衰与个人感受的诗。诗中通过历史典故展示了英雄的豪情与时代的变迁,开篇即以“君不见”引入,吸引读者关注历史的英雄事迹。诗人回顾了宋公诛燕的历史场面,描绘了英雄们的争先恐后,这一情景营造出一种激昂的氛围,反映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英雄的渴望。
接着,诗人描写了从小型聚会到大规模征战的对比,展现了历史上不同场合下的士人风范与战士豪情。在描述天门神武的伟业时,诗人用“树元勋”来比喻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显示出对功勋的追忆与敬仰。
然而,随着“居人满目市朝变”的转折,诗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孤独。尽管霸业依旧存在,但诗人却感受到一种无力感,抒发了对年轻时未能如意的惆怅与失落,最终在“日暮萧条登古台”的结尾,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波动,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提到“宋公仗钺”,引入历史事件,展现英雄气概。
- 接下来的句子反映了小规模与大规模的对比,展现出不同场景下的士人风范。
- “天门神武”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历史功勋。
- 在描写“居人满目”时,诗人转向现实,反映社会的变迁。
- 最后的自我感慨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对照,情感深邃。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和对仗,如“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动浮云”,形象生动。
- 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示历史的辉煌与个人的失落。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抒发英雄与个人的对比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惆怅,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英雄: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浮云:象征着轻松与自在的生活。
- 黄昏: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君不见”引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 赵武陵王征伐匈奴
- B. 宋公仗钺诛燕
- C. 刘备入川
-
诗中提到的“茱萸”主要用于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诗人通过描写英雄的豪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激动与失落
- B. 高兴与满足
- C. 迷茫与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陆游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诗词对比: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储光羲的《登戏马台作》,两者都反映了历史与个人的思考,但陆游更强调个人的奋斗与理想,而储光羲则更多地展示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