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坤仪厚载》

时间: 2025-01-25 22:52:33

坤仪厚载,遗德满寰中。

归御广寒宫。

玉容如在飚舆远,长乐起悲风。

霓旌绛节下层空。

云阙晓瞳曨。

真游千载安原庙,圣孝与天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坤仪厚载,遗德满寰中。
归御广寒宫。
玉容如在飚舆远,
长乐起悲风。
霓旌绛节下层空,
云阙晓瞳曨。
真游千载安原庙,
圣孝与天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形象,承载着厚重的德行,流传于大地之中。她归回了广寒宫(即月宫)。她的美丽如同远在飙风中的高贵车驾,长乐宫中却传来忧伤的风声。彩霓的旌旗在空中飘荡,云阙在晨曦中闪烁着光芒。经过千载的真游,安原庙中的圣贤与天理相通。

注释:

  • 坤仪:代表大地的女性形象,象征着包容与厚重。
  • 广寒宫:传说中的月亮宫殿,寓意高洁与孤独。
  • 玉容:指美丽的容貌。
  • 飚舆:高贵的车驾,象征尊贵。
  • 长乐:指长乐宫,古代皇宫名,象征快乐与欢愉。
  • 霓旌:彩虹般的旌旗,象征华美和气派。
  • 云阙:云中的宫阙,象征高远与神秘。
  • 安原庙:古代祭祀的庙宇,象征着对先圣的尊崇和对传统的继承。
  • 圣孝:指对父母的敬爱,崇尚的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该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诗词创作尤为活跃,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对传统美德的重视有关。诗中表现了对女性美德的推崇与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德行的强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位女性的伟大与优雅,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美德的崇尚。开头的“坤仪厚载”便直接将女性的形象与大地的厚重结合,暗示其深厚的德行与包容的性格。接着提到她的归宿——广寒宫,营造出一种高洁而又孤独的氛围,令人对她的遭遇产生共鸣。

其中“玉容如在飚舆远”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女性的美丽与高贵的车驾相提并论,突显其超凡脱俗的魅力。而“长乐起悲风”则反转了前面的欢愉,暗示着一种无奈与忧伤,给人以深思。后半部分的“霓旌绛节下层空”描绘了一个壮观而又空灵的场景,展示了她所处的高贵地位与孤独感。

最后一句“圣孝与天通”则将这位女性与先圣的德行相联系,强调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与永恒性。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德行与人格的关系,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坤仪厚载:开篇以“大地”的形象自喻,象征宽广与包容。
  • 遗德满寰中:强调其德行已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 归御广寒宫:提及月宫,暗示一种高远理想与孤独。
  • 玉容如在飚舆远:美丽的容貌如同远行的高贵车驾,富有诗意。
  • 长乐起悲风:欢乐的场所却传来愁苦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
  • 霓旌绛节下层空:描绘华美的场景,增添神秘色彩。
  • 云阙晓瞳曨:晨曦中的宫阙闪烁,象征着希望与神秘。
  • 真游千载安原庙:经过千年的游历,仍回归传统的祭祀与尊崇。
  • 圣孝与天通:强调道德与天理的相通,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容如在飚舆远”将美丽与贵重的车驾相联系。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良好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丰富的意象如“霓旌”、“云阙”等,营造了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性的美德与高洁,传达出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尊重与向往,体现了宋代社会对女性的崇高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坤仪:象征女性的宽广与包容。
  • 广寒宫:代表孤高与理想,寓意深远。
  • 霓旌:象征华美与尊贵,增添了诗的色彩。
  • 云阙:高远与神秘,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坤仪”主要代表什么?

    • A. 男性
    • B. 大地与女性
    • C. 帝王
  2. “长乐起悲风”中的“悲风”暗示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无奈与忧伤
    • C.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广寒宫”象征着什么?

    • A. 农田
    • B. 高洁与孤独
    • C. 皇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导引·坤仪厚载》都体现了对月亮的赞美,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而后者则强调女性的德行与传统美德。
  • 《月下独酌》则通过孤独饮酒来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二者都在对比中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