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侯彦周 塞雁仍南去,殷勤问耒阳。 催科应独拙,理发讵能长。 邑古弦歌地,年丰鱼稻乡。 婆娑还得不。三径未云荒。
白话文翻译:
塞外的雁群依旧向南飞去,我殷切地询问耒阳的情况。 催促税收的工作应该只有我做得笨拙,理发的手艺怎能长久保持。 古老的城邑曾是弦歌之地,如今是鱼米丰收的乡土。 我还能自在地婆娑起舞吗?三条小径还未曾荒废。
注释:
- 塞雁:指北方的雁群,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
- 耒阳: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 催科:指征收税赋的工作。
- 拙:笨拙,不擅长。
- 理发:指处理事务的能力。
- 邑古弦歌地:指古老的城邑,曾是文化繁荣之地。
- 年丰鱼稻乡:形容地方物产丰富,农业丰收。
- 婆娑:形容舞姿优美。
- 三径:指三条小径,比喻家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儒家思想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寄给友人侯彦周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耒阳情况的关心。诗中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能力的自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塞雁南飞为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催科应独拙,理发讵能长”一句,自谦地表达了自己在政务上的不足,同时也暗示了对友人能力的赞赏。后两句“邑古弦歌地,年丰鱼稻乡”描绘了一幅宁静富饶的田园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雁仍南去:以塞雁南飞象征离别和思念。
- 殷勤问耒阳:表达对友人所在地的关心。
- 催科应独拙:自谦在征收税赋上的不足。
- 理发讵能长:比喻处理事务的能力有限。
- 邑古弦歌地:描绘古老城邑的文化繁荣。
- 年丰鱼稻乡:形容地方物产丰富,农业丰收。
- 婆娑还得不:表达对自在生活的向往。
- 三径未云荒:比喻家园依旧,未曾荒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塞雁仍南去”比喻离别和思念。
- 自谦:如“催科应独拙”表达自谦之情。
- 描绘:如“邑古弦歌地”和“年丰鱼稻乡”描绘美好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能力的自谦。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塞雁:象征离别和思念。
- 耒阳:代表友人所在的地方。
- 催科:象征政务工作。
- 理发:比喻处理事务的能力。
- 弦歌地:象征文化繁荣。
- 鱼稻乡:象征物产丰富。
- 婆娑:象征自在生活。
- 三径:象征家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塞雁仍南去”象征什么? A. 离别和思念 B. 春天的到来 C. 战争的结束 D. 旅行的开始
-
“催科应独拙”中的“拙”是什么意思? A. 聪明 B. 笨拙 C. 勤奋 D. 懒惰
-
“邑古弦歌地”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战争的惨烈 B. 文化的繁荣 C. 商业的繁华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
- 吕祖谦的《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寄侯彦周》与朱熹的《观书有感》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向往,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