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京师感怀诗》

时间: 2025-02-04 15:39:34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

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

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

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

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

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
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
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
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
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
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

白话文翻译:

孤独并不是苦恼,追求名声才是辛酸。
在这个大国中没有亲戚朋友,拜访别人有多少困难呢?
九月的风吹到脸上,羞愧的汗水变成了冰片。
追求名声等待公道,名声和公道是多么遥远。
竭尽全力得到了一个名声,他人对我却漠不关心。
家书十年没有音信,回去时知道谁会得意。
马在渭桥边嘶鸣,特别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声音。

注释:

  • 茕独:孤独,形容一个人独自生活。
  • 求名:追求名声,指追求社会地位和认可。
  • 上国:指京城或大国,表示作者身处于中央集权的地方。
  • 请谒:拜访,向人请教或求见。
  • 羞汗:由于羞愧而流的汗水。
  • 公道:正义,公平的对待。
  • 家书:家里的信件,古代书信往来少。
  • 渭桥:指渭河上的桥,渭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象征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费冠卿,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久居京城,感受到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反映出他在追求名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辛酸与无奈。

诗歌鉴赏:

《久居京师感怀诗》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孤独、名声、归乡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在追求名声过程中的辛苦与失落。诗的开头便点出“茕独不为苦”,表明孤独的状态并非令他痛苦,真正的痛苦是在追求名声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

作者提到“上国无交亲”,让人感受到在繁华的京城中,亲情的缺失带来的孤独感。在“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中,诗人用“羞汗”来形容内心的愧疚与无奈,而“冰片”则突显了他内心的寒冷与孤寂。

通过“名与公道远”,诗人揭示了名声与正义之间的距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无奈与失落。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尤其是“家书十年绝”,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牵挂。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人在追求名声的路上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孤独并不让人痛苦,真正的痛苦来自追求名声的苦涩经历。
  • 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在这个大国中没有亲人朋友,拜访他人困难重重。
  •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秋风吹来,感受到羞愧,流下的汗水仿佛变成冰冷的片状。
  • 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追求名声的同时也在等待公正,但名声与公正总是相隔甚远。
  • 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竭尽全力得到了名声,但他人对我的态度却是轻蔑的。
  • 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与家人十年没有书信往来,回去时不知道谁会得到荣耀。
  • 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渭桥边马的嘶鸣声,特别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汗水比作冰片,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寒冷。
  • 对仗:诗句之间存在严格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名声的追求与个人孤独的思考,展现了在追逐社会地位的过程中的失落与无奈,反映了作者对家庭、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孤独:象征着作者在京城的孤立无援。
  • 名声:代表着社会认可与个人价值的追求。
  • 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家书:寄托了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认为真正的痛苦来自于什么?

    • A. 孤独
    • B. 追求名声
    • C. 家书的缺失
  2. 诗中提到“家书十年绝”,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与思念
    • C. 愤怒
  3.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中的“冰片”象征着什么?

    • A. 清凉
    • B. 孤独与寒冷
    • C. 甜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费冠卿的孤独感与杜甫在《春望》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 李白的豪放与费冠卿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