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萧建》
时间: 2025-04-29 04:19:1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答萧建
作者: 费冠卿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自地上青峰,悬崖一万重。
践危频侧足,登堑半齐胸。
飞狖啼攀桂,游人喘倚松。
入林寒々,近瀑雨濛濛。
径滑石棱上,寺开山掌中。
幡花扑净地,台殿印晴空。
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
泉鱼候洗钵,老玃戏撞钟。
外户凭云掩,中厨课水舂。
搜泥时和面,拾橡半添穜。
渡壑缘槎险,持灯入洞穷。
夹天开壁峭,透石蹙波雄。
润蔼清无土,潭深碧有龙。
畬田一片净,谷树万株浓。
野客登临惯,山房幽寂同。
寒炉树根火,夏牖竹稍风。
边鄙筹贤相,黔黎托圣躬。
君能弃名利,岁晏一相从。
白话文翻译:
从大地上看青翠的山峰,悬崖重重叠叠。
在险峻的地方我常常侧足而行,登高时胸部与半山相齐。
飞鹰啼叫着攀爬桂树,游人气喘吁吁倚靠松树。
进入森林,寒气袭人,靠近瀑布,细雨绵绵。
小径在光滑的石棱上,寺庙在山的掌中展开。
经幡和花儿扑打着干净的地面,台殿映衬着晴朗的天空。
胜境层层相叠,偶遇高僧的院子。
泉水里的鱼在等着洗钵,老虎在撞钟嬉戏。
外面的门被云彩遮挡,中间的厨房在做水舂。
搜泥的时候和面,拾橡时半添饼。
渡过险峻的壑谷,拿着灯进入洞中探究。
夹着天空的壁峭,透过石头的波涛汹涌。
润泽的清水无泥,潭水深邃碧绿藏龙。
畦田一片干净,谷树万株郁郁葱葱。
野客登高临风习惯,山房幽静与我相伴。
寒炉点燃树根的火,夏窗透过竹子的微风。
边陲之地谋求贤相,黔地百姓托付圣明的身躯。
你能抛弃名利,岁末时与我相随。
注释:
- 青峰: 青翠的山峰。
- 攀桂: 攀爬桂树,象征追求高洁的品德。
- 濛濛: 细雨模糊的样子。
- 洗钵: 指寺庙中洗碗的动作,象征清净。
- 持灯入洞穷: 比喻探索未知。
典故解析:
- 飞狖: 指飞鹰,象征自由与高远。
- 老玃: 老虎,古人常用以象征力量。
- 贤相: 指有才德的政治家,反映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费冠卿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费冠卿与友人游览名胜时,展现了他对自然壮丽的赞叹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答萧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静谧。诗中描写了高山、瀑布、寺庙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氛围。诗人以“青峰”、“悬崖”、“飞狖”等词语,传达了高远与险峻的美感。尤其是“泉鱼候洗钵,老玃戏撞钟”,生动描绘了寺庙内外的生机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最后,诗人以“君能弃名利”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友人与自己的期望,希望能够在名利之外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宿与自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开篇描写高峰与悬崖,表现出高耸入云的壮观。
- 描绘游人倚松喘息,展现游览的艰辛与自然的魅力。
- 细致的景象描写如“寒寒”、“濛濛”,渲染出幽静的氛围。
- “胜境层层别”,指代不同的美景,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 “潭深碧有龙”,用潭水的颜色象征神秘。
- 拟人: “老玃戏撞钟”,赋予老虎以人性化的行为,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有许多成对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总体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淡泊追求,反映了作者对名利的看淡。
意象分析:
- 青峰: 象征高洁与理想。
- 飞狖: 表达自由与追求。
- 泉鱼: 象征清灵与和谐。
- 老玃: 代表力量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峰”指的是什么?
- A. 低矮的山丘
- B. 高耸的山峰
- C. 平坦的草原
- D. 河流
-
“泉鱼候洗钵”中的“洗钵”指的是什么场景?
- A. 煮饭
- B. 洗碗
- C. 洗衣
- D. 洗澡
-
诗中提到“君能弃名利”试图表达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追求名声
- C. 追求内心的宁静
- D. 追求权力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更注重孤独与闲适的情感。
- 李白的作品则更加豪放,强调个人情怀与壮丽山河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