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汲往东涧,涧石何齿齿。
游鳞既濯濯,清流复弥弥。
天翠翻在下,丹霞亦孤起。
泠然会我心,濯缨乃空水。
抚兹成一啸,因悟无生理。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到东边的涧水旁汲水,涧石上布满了锯齿般的纹理。
游动的鱼鳞在水中闪耀,清澈的流水在流淌不息。
天空的苍翠倒映在水面上,丹霞的红霞孤独地升起。
清冷的景象与我的心灵相契合,洗净缨带的水流竟是空无的。
抚慰着这一切,我发出一声长啸,因而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注释:
- 晨汲:清晨汲水。
- 涧石何齿齿:涧中的石头像锯齿一样,形状奇特。
- 游鳞既濯濯:游动的鱼鳞在水中闪烁。
- 清流复弥弥:清流在不断流淌,弥漫开来。
- 天翠翻在下:天空的绿色倒映在水中。
- 丹霞亦孤起:红色的云霞孤独地升起。
- 泠然会我心:清冷的景象与我的心灵相契合。
- 濯缨乃空水:洗净缨带的水流竟是空无的。
- 抚兹成一啸:抚慰着这一切,我发出一声长啸。
- 因悟无生理:因此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丰越人,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晨汲》是一首描写清晨汲水之景的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反思,可能是出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而创作。
诗歌鉴赏:
《晨汲》是一首充满画面感的诗,诗中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晨的涧水旁,耳边是潺潺流水声,眼前是光影交错的自然景象。开篇“晨汲往东涧”引入情境,清晨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立刻跃然纸上。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涧石何齿齿”生动展现出涧石的独特形状,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锯齿般的石头。这种细腻的观察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也反映出诗人敏锐的感知力。
随着“游鳞既濯濯,清流复弥弥”,水中的游鱼与流动的清水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流动。这种流动不仅是自然的,还是心灵的,诗人在此时与自然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接下来的“天翠翻在下,丹霞亦孤起”则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孤独,天与地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
“泠然会我心,濯缨乃空水”一句,诗人感受到清冷的自然与内心的契合,似乎在这一刻,生命的意义变得清晰而空灵。最后以“抚兹成一啸,因悟无生理”收尾,诗人通过发出一声长啸,彻悟了生命的无常与真实。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汲往东涧:描绘晨曦时分,诗人奔向东边的涧水,开始汲水的情景。
- 涧石何齿齿:涧中的石头形状独特,像锯齿一样,增添了自然的趣味。
- 游鳞既濯濯:游动的鱼在水中显得闪耀,表现出水的清澈与生机。
- 清流复弥弥:清澈的流水不断流淌,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流逝。
- 天翠翻在下:天空的色彩在水中倒映,形成美丽的对比。
- 丹霞亦孤起:红色的云霞孤独地升起,给画面增添了情感的色彩。
- 泠然会我心:清冷的景象与诗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表现出内心的宁静。
- 濯缨乃空水:洗净缨带的水流显得空无,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 抚兹成一啸:抚慰这一切后,诗人发出一声长啸,释放内心的情感。
- 因悟无生理:通过这一切,诗人领悟了生死无常的道理,寻找到了生命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涧石何齿齿”,将石头比作锯齿,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泠然会我心”,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自然与人心相通。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使得整体更加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感悟,在晨曦中汲水的静谧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无常,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领悟,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汲:象征清新的开始与生命的活力。
- 涧石:代表自然的坚韧与变化。
- 游鳞: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清流: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丹霞:象征美丽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晨汲》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元代
-
诗中“涧石何齿齿”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石头的形状
- B. 水的流动
- C. 天空的颜色
- D. 鱼的游动
-
最后一句“因悟无生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对生活的感慨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生命的领悟
- D. 对孤独的思考
答案:
- C. 明代
- A. 石头的形状
- C. 对生命的领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同样描写清晨的景象,但更注重旅途的感受与对时间的流逝的思考。
- 《终南山》: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多地反映了隐逸的生活哲学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明代诗人丰越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