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梅伯言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5:47: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梅伯言 其二
单绪真传自皖桐,不孤当代一文雄。
读书养性原家教,绩学参微况祖风。
众妙观如蜂庤蜜,独高格似鹤骞空。
上池我亦源头识,可奈频过风日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伯言的学问与才华传承自皖桐,绝非孤立于当代,真乃文人中的杰出之士。读书养性本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学习和研究更是继承了祖先的风范。众多的道理就像蜜蜂采蜜一般,而他的品格则如高飞的鹤一样超脱。至于我,也曾在这条源头上有所了解,然而却无奈,常常在风日之间匆匆而过。
注释
- 单绪:指单纯的传承,强调学问的来源。
- 皖桐:指皖地的桐树,这里用以象征梅伯言的家乡。
- 家教:指家庭的教育。
- 绩学:指努力学习和研究。
- 众妙观:指各种深奥的道理。
- 蜂庤蜜:比喻众多的道理像蜜蜂一样勤劳、细致。
- 独高格:指独特而高尚的品格。
- 上池:指源头,可能暗指学问的起源。
- 风日中:形容在风光明媚的日子中迅速经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以严谨治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于世。曾国藩在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其治家、治国的理念影响了后世。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曾国藩与梅伯言交往之际,他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梅伯言的敬佩与赞赏,借此传达他对教育、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取了五言律诗的结构,字句工整,韵律和谐。全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梅伯言的赞美和对学问的探讨,展现出传统文化中对知识和品德的重视。开篇以“单绪真传自皖桐”引入,强调了梅伯言学识的渊源,接着通过“读书养性原家教”进一步阐述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这种结合使得诗意更为深远,既有个人的追求,也有对传统的尊重。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诸如“众妙观如蜂庤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获取知识的艰辛与乐趣;而“独高格似鹤骞空”则突出了梅伯言的卓然不群。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深化了对人物的刻画。
最后一句“可奈频过风日中”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与感慨,仿佛在说尽管自己了解一些学问,却仍旧不能驻足于此,反而在生活的忙碌中匆匆而过。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在赞美与自省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曾国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单绪真传自皖桐:梅伯言的学问源于家乡皖桐,强调其传承的真实与纯正。
- 不孤当代一文雄:梅伯言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
- 读书养性原家教:读书、修身养性本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 绩学参微况祖风:努力学习与研究,继承了祖先的文化传统。
- 众妙观如蜂庤蜜:深奥的道理如同蜜蜂采蜜,形象而生动。
- 独高格似鹤骞空:梅伯言的品格高超,像鹤一样高飞。
- 上池我亦源头识:我也曾对这学问的源头有一些了解。
- 可奈频过风日中:可惜的是,我常常在繁忙的日子中匆匆而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众妙观如蜂庤蜜”,将道理与蜜蜂的勤劳相比较,生动形象。
- 对比:将梅伯言的卓越与诗人自身的无奈相对照,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将“风日中”拟人化,使其具备了时间的流逝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梅伯言的赞美,以及对学问传承与个人修养的思考。通过对比,曾国藩表达了自己对学识的渴求与对生活匆忙的无奈,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伯言:象征着当代优秀文人的典范。
- 皖桐: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根基。
- 鹤: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超然的境界。
- 蜂:象征着勤奋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梅伯言的学问来源于哪里? A. 个人努力
B. 皖桐
C. 家庭教育 -
诗中用哪个意象来表现梅伯言的品格?
A. 蜂
B. 鹤
C. 龟 -
诗人对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A. 满意
B. 无奈
C. 自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曾国藩与李白的作品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曾国藩更强调文化与教育的传承,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人追求。
参考资料
- 《曾国藩全集》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