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边 其六》
时间: 2025-04-27 09:17: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窃狐鸣剽市阛,团民杀贼诏频颁。
朝歌设策求才少,魏国忧时刺勇艰。
岂有萑苻终梗化,尽闻刀笔擅容奸。
苍茫不尽关山感,又逐燕鸿自往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的社会,草野之中,狐狸的叫声与窃贼的猖狂交织在一起,民众为了自保而频频发布讨伐贼人的诏令。朝廷虽设立策略,但真正的人才却寥寥无几,魏国在危机之中,勇敢者却屡遭困苦。难道萑苻(古代的外族)就能化为丰饶的土地?只听到文官的言辞,反而滋生了奸邪之徒。苍茫的山河让人感叹不已,自己像燕鸿一样,时常往返于其中。
注释:
- 草窃:草野中的窃贼,形容社会动荡,盗贼横行。
- 狐鸣:狐狸的叫声,暗指狡诈与不安。
- 团民:组织民众,指为了抵御外敌而团结起来的人民。
- 诏频颁:频繁发布的皇令,强调了当时的动荡局势。
- 朝歌:朝廷,指朝中的政治。
- 刺勇艰:勇者在艰难的环境中刺杀敌人,表现出为国捐躯的精神。
- 萑苻:指的是古代的外族,象征外敌的侵扰。
- 刀笔:指文人,暗指文官在朝中的权力。
- 燕鸿:比喻自由迁徙的人,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长善,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作品反映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而著称。其诗风沉郁,常用典故,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以个人的视角观察社会,表达对政治腐败和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开头两句通过“草窃狐鸣”勾画出盗贼横行的景象,紧接着提到民众为了生存而团结一致,频繁发出的讨伐贼人的诏令,展现出一种无奈而又勇敢的反抗精神。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反思朝政的无能,虽然设立了许多策略,但真正能为国效力的人才却寥寥无几,表现了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诗中提到的“岂有萑苻终梗化”,表达了外族的侵扰使得国家愈加艰难,而“刀笔擅容奸”则揭示了文官在朝中的权力争斗,助长了奸邪之风。最后两句,诗人以苍茫的山河为背景,感叹历史的无情,自己如同燕鸿一般,随风而去,寄托了一种对自由和归属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无奈感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窃狐鸣剽市阛:描绘盗贼横行的社会,草野中狐狸的叫声象征狡诈和险恶。
- 团民杀贼诏频颁:民众团结一致,频繁发布讨伐盗贼的命令,反映对社会动荡的反应。
- 朝歌设策求才少:朝廷虽设立策略来应对危机,但真正的人才却很少,表现出政治的无能。
- 魏国忧时刺勇艰:魏国面临着艰难的局势,勇者常常遭遇困境,暗喻忠臣逆境中的悲惨命运。
- 岂有萑苻终梗化:反问外族入侵是否真能使国家繁荣,实际上只会导致更多的困难。
- 尽闻刀笔擅容奸:文官在朝中权力争斗,反而助长了奸邪的滋生。
- 苍茫不尽关山感: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感慨历史的悠久与无情。
- 又逐燕鸿自往还:诗人以燕鸿作比,表达对自由和归属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燕鸿”比喻诗人自由的向往。
- 对仗:如“草窃狐鸣”和“团民杀贼”,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反抗。
- 反问:如“岂有萑苻终梗化”,通过反问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诗中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困境,展示了诗人对权力、忠诚与生存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窃:象征社会的动乱与盗贼的猖狂。
- 狐鸣:代表狡诈和不安,暗示人心的险恶。
- 刀笔:象征文人,反映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
- 苍茫山河:代表历史的悠久与无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感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草窃”指的是什么?
- A. 动植物
- B. 盗贼
- C. 农民
-
诗人对朝廷的态度是?
- A. 积极支持
- B. 批判无能
- C. 中立
-
“燕鸿”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自由
- C. 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情感深沉。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人事的感慨,风格相近但意象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