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杭州秦望山》
时间: 2025-02-04 17:3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杭州秦望山
——马湘 〔唐代〕
太乙初分何处寻,
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
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
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
沧海茫茫转更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宇宙变化和人心变迁的感慨,作者在秦望山上思索太乙星的起源,感叹人世间的变迁与历史的流转。日月的更替,山川的变换,都在不断提醒着人们。风吹动水面,远处的峦峰仿佛被吞没,雨雾弥漫,高林隐没在云霭中。最后,诗人提到秦皇的驱山之计,感叹沧海的辽阔与深邃。
注释:
- 太乙:传说中的星辰,象征宇宙和命运的力量。
- 历数:指时间的推移和变化。
- 九天:指天空,象征高远和变化。
- 风动水光:描绘自然景象,表现自然的变化。
- 秦皇:指秦始皇,他的“驱山计”是指传说中的移山之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湘,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其山水诗闻名。其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登高望远,透过自然景观反思历史的变迁与人心的变化。
诗歌鉴赏:
《登杭州秦望山》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历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的古诗。诗中通过“太乙初分”和“空留历数”的对比,揭示了宇宙和人心的无常,暗示着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与探索。接着,诗人描绘了“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的宏大场景,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换。
接下来的“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神秘,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感慨。最后的“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则引入了历史人物,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流露出一种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乙初分何处寻:在浩瀚星空中,太乙星的起源何在?
- 空留历数变人心:时间的流逝使人心产生了变化,留下的只有历史的数字。
- 九天日月移朝暮:天空中,日月交替,一天又一天。
- 万里山川换古今:纵使山川辽阔,但在历史面前也会有更迭。
- 风动水光吞远峤:风吹动水面,远处的山峦被吞没在水光中。
- 雨添岚气没高林:雨水增加了山林的雾气,高大的树木似乎消失在云雾中。
- 秦皇谩作驱山计:秦始皇的移山之计被认为是可笑的,暗示人类对自然的无能为力。
- 沧海茫茫转更深:大海无边无际,深邃而神秘,象征着历史的深远与无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动水光”和“雨添岚气”,形成生动的对比。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历史变化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
- 拟人:自然现象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变迁,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乙:象征命运和宇宙的力量。
- 风水:象征自然的变化与力量。
- 秦皇:代表历史的伟人,反映历史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太乙指的是: A. 一颗星星
B. 一位皇帝
C. 一种哲学 -
“九天日月移朝暮”中,“日月”象征着: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现象
C. 人心的变化 -
“风动水光吞远峤”描绘的是: A. 远处的山峦消失
B. 风的力量
C. 水的波动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高处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