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恰欣春闰偏愁雨,
雨足翻怜春已辞。
应是东皇具神解,
不教人太占便宜。
白话文翻译:
正值春闰,心中却因雨而忧愁,
雨水丰盈,反而怜惜春天已然离去。
这应是东皇的神灵安排,不让人太过于得意。
注释:
- 恰欣:正好欣喜,形容对春天的愉悦。
- 春闰:春季的闰月,表示春天的时间延续。
- 偏愁:偏偏感到忧愁。
- 雨足:雨水充盈,表示天气湿润。
- 翻怜:反而感到怜惜。
- 东皇:指东方的神明,传说中主管春天的神。
- 具神解:具备神明的安排和理解。
- 占便宜:过于得意或得利。
典故解析:
- 东皇:在古代神话中,东皇常与春天和生长联系在一起,象征生命的开始与繁荣。
- 春已辞:春天的离去,隐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朝的乾隆皇帝,是清代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文化繁荣,诗词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弘历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雨时节,弘历在春闰之际,感受到春雨的滋润,却因春天的离去而感到忧愁,反映了他对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是日雨足率题》这首诗通过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忧愁。诗的开头“恰欣春闰偏愁雨”,展现了诗人在欣喜于春天到来的同时,却又因连绵不绝的春雨而感到忧愁。这里的“偏愁”正是诗人复杂情感的体现,既有对春天的欣赏,也有对春雨的无奈。
接着“雨足翻怜春已辞”承接了前句,描绘了雨水丰盈的景象,但却让人怜惜春天即将结束,春雨成为了离别的象征。这种情感的转折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短暂与珍贵,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最后两句“应是东皇具神解,不教人太占便宜”则引入了神话的元素,强调了自然的安排与人力的无能为力。东皇作为春天的象征,似乎在告诉人们,尽管有春雨的滋润,也不应过于沉迷于眼前的美好,而要珍惜当下。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春雨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既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恰欣春闰偏愁雨:正值春闰,欣喜之余却因雨而愁,表达了复杂的心情。
- 雨足翻怜春已辞:雨水丰盈让人忧伤,反映出春天即将离去的无奈。
- 应是东皇具神解:东皇的安排似乎预示着自然的法则,不可违逆。
- 不教人太占便宜:提醒人们不要因眼前的美好而过于自得,暗含人生哲理。
修辞手法:
- 对偶:诗中有对称的结构,如“恰欣”与“偏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与东皇神灵拟人化,使得自然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雨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闰:象征生机与希望,是诗中重要的时间意象。
- 雨水: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情感的载体,代表着滋润与离别。
- 东皇:神话中的象征,代表自然的法则与不可逆转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A) 明代
- B) 清代
- C) 唐代
- D) 宋代
-
“应是东皇具神解”中的“东皇”指的是哪个方面的神明?
- A) 冬天
- B) 春天
- C) 夏天
- D) 秋天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忧愁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B) 清代
- B) 春天
-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春望》与弘历的《是日雨足率题》,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而弘历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发展史》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杜甫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