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岩开洞据空明,幽事关心病亦轻。树杪烟轻茶欲沸,石傍苔破笋初生。山童池汲时兼钓,林鸟檐栖夜不惊。忽讶笙簧自何许,荆扉西畔起松声。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开出的洞穴里,光明透入,幽静的环境让人心中烦恼变得轻松。树梢上雾气轻盈,茶水快要沸腾,石边的青苔在破裂,竹笋刚刚发芽。山里的孩子在池塘边汲水,同时也在钓鱼,树林里的鸟儿在屋檐上栖息,夜晚也毫无惊扰。忽然听到悠扬的笙声,不知是从何而来,荆门西边传来了松树的低语。
注释:
- 岩开洞:指岩石中开出的洞,象征着幽静的环境。
- 幽事:指幽静的事情或情境。
- 树杪:树梢,指树的最高部分。
- 烟轻:形容雾气或烟雾轻薄。
- 苔破:青苔剥落,象征着新生的竹笋。
- 山童:山里的孩子。
- 笙簧:笙是一种乐器,簧指音簧,合起来表示乐音。
- 荆扉:指荆条制成的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鲁铎,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作品多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椿洞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哲理。
诗歌鉴赏:
《大椿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椿洞的幽静环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开头两句通过洞的开阔与光明,传达出一种清新舒畅的意境,接着用“树杪烟轻茶欲沸”描绘了山中自然的日常生活,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随后,诗人描绘了山童汲水、钓鱼的情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渲染了自然之美。
后半部分的转折则带来了一种意外的惊喜,诗人在宁静中听到笙声,暗示着生活中美好的偶然,给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动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岩开洞据空明:岩石中开洞,透出明亮的光线,描绘出洞内的明亮和开阔。
- 幽事关心病亦轻:幽静的环境让烦恼变得轻松,表现出自然的治愈力量。
- 树杪烟轻茶欲沸:树梢上的轻烟,茶水即将沸腾,描写出生活的细节与宁静。
- 石傍苔破笋初生:石边的青苔破裂,竹笋刚刚发芽,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新生。
- 山童池汲时兼钓:山里的孩子在池塘边汲水,同时钓鱼,展现了自然生活的乐趣。
- 林鸟檐栖夜不惊:林中的鸟儿在屋檐上栖息,夜晚也没有受到惊扰,表现出宁静的氛围。
- 忽讶笙簧自何许:突然听到笙声,令人惊讶,不知其来自何方,增添了神秘感。
- 荆扉西畔起松声:荆门西边传来松树的低语,带出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笙簧”比喻音乐的悠扬,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拟人:松声被描绘成有生命的存在,增强了自然的亲切感与灵动性。
- 对仗: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如“山童池汲时兼钓”与“林鸟檐栖夜不惊”,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洞:象征隐居与宁静。
- 烟:象征自然的轻盈与飘渺。
- 茶:象征生活的平淡与宁静。
- 苔与笋:象征生命的勃发与自然的生机。
- 山童:象征纯真与自然生活的乐趣。
- 笙声:象征音乐的美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树杪烟轻”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的高大
- B. 自然的宁静
- C. 茶水的温度
- D. 孩子的快乐
-
诗中“荆扉西畔起松声”中的“松声”指的是什么?
- A. 幼松的生长
- B. 松树间的风声
- C. 松树的低语
- D. 松果的掉落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鲁铎的《大椿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美景,但鲁铎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而王维则强调了宁静的氛围。
- 鲁铎的《大椿洞》与李白的《庐山谣》:李白的诗歌更具豪放与奔放,而鲁铎的诗则展现了细腻与宁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