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危楼迥木末,千里暮云开。
细雨长江去,斜阳孤鸟来。
客鬓愁中换,乡心病后催。
一声何处笛,故故向人哀。
白话文翻译:
高楼独立在树木的尽头,千里之外的暮云渐渐散开。细雨沿着长江而去,斜阳下孤鸟飞来。客旅的鬓发愁苦地更换,乡愁的病痛在心中催促。一声幽怨的笛声传来,不禁让人感到悲哀。
注释:
- 危楼:高耸的楼阁,形容其孤立和高远。
- 迥:远离,遥远。
- 木末:树木的尽头,指楼阁所处的地理环境。
- 千里:指远方,也可引申为遥远的景象。
- 细雨:细小的雨滴,象征着细腻的情感。
- 长江:中国的著名大江,象征着流逝的时光。
- 斜阳:夕阳西下的景象,常用来渲染孤寂的氛围。
- 孤鸟:单独飞翔的鸟,象征孤独和无依无靠。
- 客鬓:客居他乡的鬓发,形容旅途的辛劳和愁苦。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病后催:因思乡而产生的情感,像病一样促使人深思。
- 何处笛:笛声从何处传来,充满疑惑与惆怅。
- 故故:故意,故意地向人诉说自己的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孺子(原名吴承恩),明代著名诗人,生于江苏。其作品多关注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孺子旅居他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长春道院后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采用了高楼、长江、细雨、孤鸟等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中“危楼”与“千里暮云”相结合,透露出一种高远而孤独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诗人身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寂寥。
细雨与长江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柔和而富有动感,细雨随江而去,象征着时间与生活的流逝;而斜阳与孤鸟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最后几句“客鬓愁中换,乡心病后催”,更是将思乡情与旅途的烦恼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愁苦。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优美,情感更加深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反映了内心的情感困境,令人感同身受,堪称古诗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楼迥木末:高楼高耸,位于树木的尽头,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 千里暮云开:远方的云彩渐渐散开,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夜晚,带来一种沉重的气氛。
- 细雨长江去:细雨伴随着长江流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思念的感伤。
- 斜阳孤鸟来:夕阳下的孤鸟飞来,增添了孤独和凄凉的意境。
- 客鬓愁中换:旅途中的愁苦使得鬓发更显苍老,暗示着时间的无情。
- 乡心病后催:思乡之情如病般催促着心头的忧虑。
- 一声何处笛:笛声从何处传来,激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 故故向人哀:故意向人诉说自己的悲哀,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痛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危楼”、“长江”、“孤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在旅途中的孤独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人们在异乡的苦楚与对故土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危楼:象征孤独和高远。
- 长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 细雨:象征忧伤和细腻的情感。
- 孤鸟:象征孤独与无依无靠。
- 笛声:象征思乡之情和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危楼”指什么? A. 高楼
B. 低矮的房子
C. 一棵树
D. 河流 -
“细雨长江去”中,“细雨”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忧伤
C. 友谊
D. 财富 -
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乡愁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但更倾向于借酒浇愁,而《长春道院后楼》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情感。
- 《春望》:同样有对国家和故乡的思念,但情感更为激昂,而吴孺子的诗更显细腻与柔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吴承恩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