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文皇太子挽诗十章 其六》

时间: 2025-01-10 21:54:52

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

历数归元子,哀荣慰圣情。

神灵游帝所,陵寝镇天京。

公论当时定,千秋有颂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历数归元子,哀荣慰圣情。神灵游帝所,陵寝镇天京。公论当时定,千秋有颂声。

白话文翻译:

懿文的荣耀照耀着典籍,其善美超越了昭明。天命归于元子,哀荣安慰了圣心。神灵游历于帝王的居所,陵墓镇守着天子的京城。公众的评价在当时已定,千秋万代都有赞颂之声。

注释:

  • 懿文:指文德昭著,文采斐然。
  • 光典册:照耀典籍,指其文采被载入史册。
  • 昭明:光明,此处指显赫、显著。
  • 历数归元子:天命归于元子,指皇位继承。
  • 哀荣:指死后受到的哀悼和荣耀。
  • 圣情:皇帝的情感。
  • 神灵游帝所:神灵在帝王的居所游历,指皇帝灵魂升天。
  • 陵寝镇天京:皇帝的陵墓镇守着京城。
  • 公论当时定:公众的评价在当时已经确定。
  • 千秋有颂声:千秋万代都有赞颂之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号练江子,汉族,浙江宁海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他的诗文多表达忠君爱国之情,此诗亦体现了对皇太子的哀悼和对其文德的赞颂。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懿文皇太子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皇太子的哀悼和对他的文德、品德的赞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懿文皇太子的文德和品德的赞颂,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诗中“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一句,既赞颂了皇太子的文采斐然,又暗示了他的品德高尚,超越了前人。“历数归元子,哀荣慰圣情”则表达了天命归于皇太子,他的去世虽然令人哀痛,但他的荣耀和品德却安慰了皇帝的心灵。后两句“神灵游帝所,陵寝镇天京”和“公论当时定,千秋有颂声”则进一步强调了皇太子的神灵在帝王的居所游历,他的陵墓镇守着京城,公众的评价在当时已经确定,千秋万代都有赞颂之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表达了对皇太子的无限敬仰和哀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懿文光典册:懿文指文德昭著,光典册指其文采被载入史册,赞颂皇太子的文采斐然。
  2. 善美过昭明:善美指品德高尚,过昭明指超越了显赫、显著的前人,赞颂皇太子的品德超越前人。
  3. 历数归元子:历数指天命,归元子指归于皇太子,表达天命归于皇太子。
  4. 哀荣慰圣情:哀荣指死后受到的哀悼和荣耀,慰圣情指安慰了皇帝的情感,表达皇太子的去世虽然令人哀痛,但他的荣耀和品德却安慰了皇帝的心灵。
  5. 神灵游帝所:神灵在帝王的居所游历,指皇帝灵魂升天,表达皇太子的神灵在帝王的居所游历。
  6. 陵寝镇天京:皇帝的陵墓镇守着京城,表达皇太子的陵墓镇守着京城。
  7. 公论当时定:公众的评价在当时已经确定,表达公众对皇太子的评价在当时已经确定。
  8. 千秋有颂声:千秋万代都有赞颂之声,表达皇太子的品德和文采将永远被人们赞颂。

修辞手法:

  • 比喻:“懿文光典册”中,“光典册”比喻皇太子的文采被载入史册。
  • 对仗:“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中,“懿文”与“善美”,“光典册”与“过昭明”形成对仗。
  • 拟人:“神灵游帝所”中,神灵被赋予了游历的动作,拟人化表达皇太子的灵魂升天。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懿文皇太子的文德和品德的赞颂,以及对他去世的深切哀悼。通过赞颂皇太子的文采斐然和品德高尚,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敬仰和哀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天命归于皇太子的认同和对公众评价的肯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懿文:文德昭著,文采斐然。
  • 光典册:照耀典籍,指其文采被载入史册。
  • 昭明:光明,此处指显赫、显著。
  • 历数:天命。
  • 元子:皇太子。
  • 哀荣:死后受到的哀悼和荣耀。
  • 圣情:皇帝的情感。
  • 神灵:皇帝的灵魂。
  • 帝所:帝王的居所。
  • 陵寝:皇帝的陵墓。
  • 天京:京城。
  • 公论:公众的评价。
  • 颂声:赞颂之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懿文光典册”中的“懿文”指的是什么? A. 文德昭著 B. 文采斐然 C. 文德和文采 D. 文德和品德

  2. 诗中“善美过昭明”中的“昭明”指的是什么? A. 光明 B. 显赫 C. 显著 D. 光明和显赫

  3. 诗中“历数归元子”中的“元子”指的是什么? A. 皇帝 B. 皇太子 C. 王子 D. 太子

  4. 诗中“神灵游帝所”中的“帝所”指的是什么? A. 帝王的居所 B. 帝王的陵墓 C. 帝王的宫殿 D. 帝王的庙宇

  5. 诗中“公论当时定”中的“公论”指的是什么? A. 公众的评价 B. 公众的议论 C. 公众的意见 D. 公众的讨论

答案:

  1. C
  2. D
  3. B
  4. A
  5.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靖难之役》:关于靖难之役的历史记载,可以了解方孝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明史》:关于明代历史的官方记载,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

诗词对比:

  • 《靖难之役》与《懿文皇太子挽诗十章 其六》:前者是历史记载,后者是文学作品,通过对比可以了解方孝孺的文学创作和历史背景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史》:关于明代历史的官方记载。
  • 《靖难之役》:关于靖难之役的历史记载。
  • 《方孝孺全集》:方孝孺的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