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静居》

时间: 2025-01-25 22:40:04

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

忽忽眼尘犹爱睡,

些些口业尚夸诗。

荤腥每断斋居月,香火常亲宴坐时。

万虑消停百神泰,唯应寂寞杀三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来心静一无思,
老去身闲百不为。
忽忽眼尘犹爱睡,
些些口业尚夸诗。
荤腥每断斋居月,
香火常亲宴坐时。
万虑消停百神泰,
唯应寂寞杀三尸。

白话文翻译

生病时,心中宁静,没有任何思虑;年老时,身体闲适,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偶尔眼皮沉重,仍然喜欢睡觉;偶尔口中言语尚且夸赞诗句。荤腥每每在斋月时断绝,香火常常在宴会时亲近。万千烦恼都已消散,百神也因此安宁;唯有那寂寞,时常会让我感到杀死三尸(指内心的烦恼与不安)。

注释

  • 病来:生病时。
  • 心静:内心宁静。
  • 无思:没有思虑。
  • 老去:年老。
  • 身闲:身体闲适。
  • 忽忽:模糊,困倦。
  • 眼尘:眼皮沉重。
  • 口业:口中的言语。
  • 荤腥:肉食。
  • 断斋:戒除食肉。
  • 香火:香火,指供奉的火焰。
  • 万虑消停:万千烦恼都消失。
  • 百神泰:所有神灵都安宁。
  • 寂寞:孤独的感觉。
  • 杀三尸:古代道教中,指杀掉内心的烦恼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语言通俗易懂,常常关注民生疾苦,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白居易的诗作情感真挚,善于描绘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斋月静居》写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身心俱疲之际。诗中反映了他在病痛与衰老中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宁静与内心平和的向往。斋月作为一个宗教节日,意味着禁欲与反思,诗人通过斋月的体验,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白居易在静居时的内心感悟与哲思。诗人在病痛与衰老中,逐渐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他用“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开篇,展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安适状态。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放下世俗的喧嚣,体悟到生活的简单与纯粹。诗中提到的“荤腥每断斋居月”则表示他在精神上的一种自律与节制,反映出他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另外,诗中“万虑消停百神泰”更是反映了他对内心平静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日常生活中的繁杂与斋居的宁静,突显出他在孤独中达到的内心安宁。这种安宁并非完全的无所事事,而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斋月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了对人性与生命的思索,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病来心静一无思:生病时,内心反而宁静,没有任何杂念。
  2. 老去身闲百不为:年老后身体放松,万事不再挂心。
  3. 忽忽眼尘犹爱睡:偶尔眼皮沉重,仍然享受睡眠的安逸。
  4. 些些口业尚夸诗:偶尔口中言语仍旧赞美诗歌。
  5. 荤腥每断斋居月:在斋月期间,肉食总是禁绝。
  6. 香火常亲宴坐时:在宴会上,香火仍旧亲近。
  7. 万虑消停百神泰:万千烦恼消散,神灵也因此安宁。
  8. 唯应寂寞杀三尸:唯有寂寞的感觉,让人感到内心的烦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病来心静”“老去身闲”形成对照,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寂寞”比作杀死内心的烦恼,形象生动。
  • 排比:多个短句相继出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思索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描述病痛、衰老和斋月的体验,诗人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世俗烦扰的超脱和对心灵平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痛: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闲适: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
  • 斋月:代表着节制与反思的时刻。
  • 香火:象征着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 寂寞:内心的孤独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的《斋月静居》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世俗的追求
    • B.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 C. 对爱情的思考
  2. 诗中提到的“万虑消停”意味着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内心的宁静
    • C. 对未来的焦虑
  3. “荤腥每断斋居月”中,“荤腥”指的是什么?

    • A. 素食
    • B. 肉食
    • C. 水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相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白居易《斋月静居》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情感,但白居易更强调内心的宁静,而杜甫则更注重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