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山人归嵩阳》
时间: 2025-01-10 22:39: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山人归嵩阳
白居易 〔唐代〕
黄昏惨惨天微雪,
修行坊西鼓声绝。
张生马瘦衣且单,
夜扣柴门与我别。
愧君冒寒来别我,
为君酤酒张灯火。
酒酣火暖与君言,
何事入关又出关。
答云前年偶下山,
四十馀月客长安。
长安古来名利地,
空手无金行路难。
朝游九城陌,
肥马轻车欺杀客。
暮宿五侯门,
残茶冷酒愁杀人。
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
幸有云泉容此身,
明日辞君且归去。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天空微雪纷飞,
修行坊西边的鼓声已经停止。
张生的马瘦,衣衫单薄,
夜晚敲打柴门,向我告别。
为朋友在寒冷中来告别而感到愧疚,
特意为你准备酒和灯火。
酒酣耳热,温暖的火光下与君畅谈,
却不知为何要频繁进出关口。
他答道:前年我偶然下山,
已经在长安漂泊了四十多个月。
长安自古以来是名利之地,
空手无金在路上行走实属艰难。
早晨游走在九城的街陌,
肥马轻车欺压过路的行人。
傍晚宿于五侯的大门,
残茶冷酒令人愁苦。
春明门前,正是通往嵩山的路。
幸好有云泉能容纳我的身躯,
明日我就要告别你,回归故里。
注释:
- 惨惨:形容天色昏暗、悲凉的样子。
- 修行坊:指修道的场所,这里特指道教的道观。
- 张生:指张山人,是这首诗的主角,可能是朋友或同道。
- 酤酒:指买酒,准备酒宴。
- 入关出关:古代关口多为兵事所控,频繁往来关外关内,指旅行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通俗易懂和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民生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写作此诗时,白居易与张山人有深厚的友谊。诗中描绘了张生即将离去的情景,表达了白居易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长安生活的无奈。诗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名利的追逐及其所带来的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寒冷黄昏的离别场景,展现了诗人与朋友张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开头两句描绘了冬日的凄凉,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沉重。接着,诗人愧疚于张生在寒冷中来与自己告别,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深情。在酒酣火暖的场景中,诗人希望能与张生畅谈,但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频繁进出的关口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充满波折。最后,张生的旅程与长安的繁华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名利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既有对友谊的珍惜,又有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昏惨惨天微雪:描写寒冷的黄昏,营造出离别时的氛围。
- 修行坊西鼓声绝:意味着修道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喧嚣,显得格外静谧。
- 张生马瘦衣且单:通过张生的形象,展现出他旅途的辛苦。
- 夜扣柴门与我别:象征着朋友间的亲密与离别的苦涩。
- 愧君冒寒来别我: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愧疚之情。
- 为君酤酒张灯火: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想要用酒来温暖心灵。
- 酒酣火暖与君言:营造出温暖和谐的氛围,但又暗含离别的无奈。
- 何事入关又出关:反映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 答云前年偶下山:张生的回答透露了他早已在外漂泊的经历。
- 长安古来名利地:长安作为名利场,令人感到对理想的失落。
- 空手无金行路难: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
- 朝游九城陌:描绘了诗人游历长安的情景。
- 肥马轻车欺杀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竞争与残酷。
- 暮宿五侯门:透露出孤独与无奈的生活状态。
- 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展现了归乡之路的清晰与坚定。
- 幸有云泉容此身:表达了对自然的依赖与向往。
- 明日辞君且归去:告别的决心与不舍交织。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张生的寒冷与白居易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让景物具有情感,如“黄昏惨惨”。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与对名利世界的无奈和失落,展现了唐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昏:象征离别、沉重的心情。
- 雪:象征孤独与寒冷。
- 酒与灯火:象征温暖的友谊与人情。
- 嵩山:象征归属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昏惨惨天微雪”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温暖的情感
b) 离别的沉重
c) 友谊的珍贵
答案:b -
张生的哪种状态反映了他旅途的艰辛? a) 马瘦衣单
b) 酒酣火暖
c) 夜扣柴门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美景
b) 名利与困扰
c) 友谊的深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士人在社会中遭遇的困境,但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