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五》

时间: 2025-01-24 05:52:23

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淳风布政常无欲,
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
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
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
天下四人谁不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淳朴的风气和政治常常是无私的,至高的道理能够防止人们改变习俗。对于仁义的追求如同面对水火一样紧迫,而在礼让方面的付出则超过了对粮食的需求。那些不屈的高尚之士无处可指责,正义的象征(獬豸)没有繁琐的法律可以触犯。王道宽广无为而治,天下之人无一不足。

注释:

  • 淳风:指淳厚的风气。
  • 布政:施行政治。
  • 至道:至高的道理或原则。
  • 仁义:指仁爱与正义。
  • 急于水火:形容事情紧迫,像水火一样不可忽视。
  • 礼让:礼节和谦让。
  • 屈轶:指高尚的人。
  • 佞人:谄媚的人。
  • 獬豸:古代传说中能辨别是非的神兽。
  • 王道:指仁政或理想的政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号元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他以骈文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仁义礼让的重要性,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的思考和期待。

诗歌鉴赏: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五》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思考。诗中通过“淳风布政常无欲”这一句,表达了理想中的治理应当是无私的,强调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接下来的“至道防人能变俗”,则指出了道德的力量,能够引导人们遵循良好的习俗,达到社会的和谐。

诗中用“求仁义急于水火”形象地描绘了仁义之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基本生存的需求。这种对道德标准的强调,反映了诗人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迫切期望。而“用礼让多于菽粟”则进一步指出,礼让的精神在社会生活中更为重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最后几句“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展现了对社会的信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强调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人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价值,体现出人性本善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淳风布政常无欲:无私的政治风气。
  2. 至道防人能变俗:高尚的道德可以阻止不良风俗的出现。
  3. 求仁义急于水火:追求仁义之心极为迫切。
  4. 用礼让多于菽粟:在礼让上应付出的更多。
  5. 屈轶无佞人可指:高尚之人不应遭受谄媚者的指责。
  6. 獬豸无繁刑可触:正义不应被繁琐的法律所困。
  7. 王道荡荡用无为:理想的治理方式是无为而治。
  8. 天下四人谁不足: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人皆有其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急于水火”和“多于菽粟”。
  • 比喻:将仁义与水火紧急相提并论。
  • 排比:通过列举强调政治的理想。

主题思想: 本诗强调无私的治理、仁义礼让的重要性,以及理想社会中人们应有的地位与贡献,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信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淳风:象征纯正的社会风气。
  • 仁义:道德的核心,象征理想的行为标准。
  • 礼让:社会和谐的基础。
  • 王道: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无欲”的政治风气是指什么?

    • A. 自私的治理
    • B. 无私的治理
    • C. 高压的治理
    • D. 消极的治理
  2. “求仁义急于水火”中的“水火”用来比喻什么?

    • A. 平静的生活
    • B. 迫切的需求
    • C. 自然灾害
    • D. 社会动荡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勃《滕王阁序》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庾信的这首诗更侧重于道德与政治理念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沦陷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但都反映出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庾信诗集》
  • 《南北朝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