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和过浮溪馆见绿阴之作 其一》

时间: 2025-03-14 23:45:56

春红别树动成旬,池面圆荷贴水新。

自分药栏兼竹穊,一生长作浣花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红别树动成旬,池面圆荷贴水新。
自分药栏兼竹穊,一生长作浣花人。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红花在不同的树上交替开放,池塘的水面上,圆润的荷叶紧贴着清新的水面。
我自认为可以在药栏和竹林之间生活,一辈子做一个浣溪的花人。

注释:

  • 春红:春天盛开的红花。
  • 别树:不同的树木。
  • 动成旬:交替开放,形成轮回的样子。
  • 池面:池水表面。
  • 圆荷:圆润的荷叶。
  • 贴水新:紧密贴合水面,看起来清新。
  • 自分:自认为。
  • 药栏:药草的栅栏,指生长药草的地方。
  • 竹穊:竹林,竹子的丛生之处。
  • 浣花人:浣溪的人,指在水边洗涤花草的人。

典故解析:

“浣花人”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常常在水边吟诗作画,享受自然的风光与宁静。此诗中描绘的场景与意境,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森,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优雅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时,诗人可能是在浮溪馆游玩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启发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清新而自然,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开头两句通过描绘春红的花和池塘上新鲜的荷叶,展示了春天的绚丽与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用“别树”和“贴水新”来形容春天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自认为可以生活在药草和竹林之间,成为一个浣溪的花人。这种心态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清新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清晰,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人传达了一种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让读者在品味诗句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红别树动成旬:春天的花朵在各个不同的树上盛开,形成了轮回的美景。
  2. 池面圆荷贴水新:池塘上新鲜的荷叶圆润而贴近水面,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3. 自分药栏兼竹穊:我自认为可以在药草和竹林之间生活。
  4. 一生长作浣花人: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水边浣洗花草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比作生机,体现出自然的美。
  • 拟人:荷叶似乎在“贴水”,形象生动。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简单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情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红:象征活力与希望。
  • 圆荷:代表清新与宁静。
  • 药栏:象征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 浣花人:象征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池面圆荷贴水新”的意思是: A. 荷叶在水面上 B. 荷叶生长在树上 C. 荷叶被风吹走

  2. 诗人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A. 忙碌的城市生活 B. 自然闲适的生活 C. 追求财富的生活

  3. “春红别树动成旬”中的“动成旬”意指: A. 每天都有变化 B. 盛开的花朵轮流开放 C. 花朵随风飘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汪森的《次和过浮溪馆见绿阴之作》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情壮志,而汪森的诗则显得恬淡宁静,体现了不同的文人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汪森传》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