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时间: 2025-01-10 23:1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白话文翻译:
听说你要去稽山,正好适合谢安那样的才子。
千山万水之间,泉水潺潺,树木环绕。
从东海可以看到秦山,西陵又环绕着越台。
湖水清澈如霜镜,涛声如雪山传来。
八月时,枚乘挥笔写下诗篇,三吴的张翰也在杯中畅饮。
在这里,有许多的逸兴,早晚向着天台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稽山:地名,指在今浙江境内的山。
- 谢客:指谢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千岩:形容山峰数量多且险峻。
- 万壑:形容沟壑纵横。
- 东海:指中国东部的海域。
- 秦望:秦山的远望。
- 西陵:古地名,指今之浙江一带。
- 越台:指越地的高台。
- 枚乘:汉代的文学家,以诗才著称。
- 张翰:三吴地域的名士,以酒饮著称。
- 逸兴:指诗人心情愉悦、兴致勃勃的情感。
典故解析:
- 谢安:东晋时期的名士,擅长诗文。
- 枚乘与张翰:两位古代文人,代表了当时的文采与酒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洒脱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山水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文人交往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主题,通过描绘稽山的自然风光,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山水的深厚情感。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开篇以“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引入,点明了写作的缘起,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接下来的山水描写,层次分明,通过“千岩”、“万壑”描绘出稽山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真实的视觉冲击。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则展现了广阔的地理视野,诗人在此不仅是在描绘自然风光,更是在表达一种宽广的胸怀与志向。接下来“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通过清晨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渲染出清新而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对自然的热爱。
后两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不仅引入历史人物,更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与历史传统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的传承。最终以“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收尾,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隐含着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风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听说你要去稽山,正适合像谢安那样的才子。- 表达了对友人去稽山的期待与赞美。
-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千山万水之间,泉水潺潺,树木环绕。- 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象。
-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从东海可以看到秦山,西陵又环绕着越台。- 展示了广阔的地理视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湖水清澈如霜镜,涛声如雪山传来。- 细腻地描写了清晨的自然景色,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八月时,枚乘挥笔写下诗篇,三吴的张翰也在杯中畅饮。- 引入古代文人,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交往。
-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在这里,有许多的逸兴,早晚向着天台去。- 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清霜镜晓”,将湖面比作霜镜,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美的山水与文人交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稽山:象征着高远与理想的追求。
- 泉水:代表着清新的自然之美。
- 湖水:象征着宁静与清澈的心境。
- 雪山:代表着高洁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稽山”是哪个地区的山? A. 山东
B. 浙江
C. 四川
D. 陕西 -
“湖清霜镜晓”中的“霜镜”用来比喻什么? A. 太阳
B. 湖水
C. 雪山
D. 夕阳 -
诗中提到的“枚乘”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描绘自然美景的主题,但李白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更注重气势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全诗》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