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时间: 2025-01-11 11:3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送客归来灯火尽。
西楼淡月凉生晕。
明日潮来无定准。
潮来稳。
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
南风为解佳人愠。
莫学时流轻久困。
频寄问。
钱塘江上须忠信。
白话文翻译
送别的客人归来时,灯火已经熄灭。
西楼上,淡淡的月光洒下,凉意渐生。
明天的潮水来临,没有确定的时间。
潮水来时稳定。
小舟在渡口横靠,重城就在附近。
江水仿佛知道我这孤独客人的愁苦。
南风吹来,似乎为了解解佳人的愠怒。
不要学那些时光流逝轻易而过,让人长久困扰。
频频寄去问候,钱塘江上要保持忠信。
注释
- 灯火尽:指灯光熄灭,暗示送别的结束。
- 淡月:形容月光轻柔、清淡。
- 潮来无定准:潮水来临的时间没有固定的标准。
- 舟横渡口:小船在渡口横着停留。
- 江水似知:江水仿佛有知情之意,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投射。
- 佳人愠:指美人因事生气。
- 莫学时流轻久困:劝人不要像时光那样轻易流逝,留下长久的困扰。
- 频寄问:频繁地寄去问候。
- 须忠信:要保持忠诚和信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任江南地方官期间,题为“送台守江郎中”,是送别友人的词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同时也体现出对人生无常和情感寄托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词,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全诗以灯火熄灭的意象开头,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已到,氛围愈加沉重。接着,淡月与凉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夜晚氛围,在宁静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诗中提到的“潮来无定准”,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既是对未来的感慨,也是对友情的珍视。
“江水似知孤客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情感,表现出孤独与惆怅。南风的出现,似乎在缓解佳人的愠怒,暗含着对友人情感的关怀与安慰。最后,诗人劝诫友人不要轻易放弃对彼此的信任与忠诚,表达了对友谊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感的深邃与细腻,使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着深意,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送客归来灯火尽:表明送别的时刻,灯光熄灭,象征着离别的结束。
- 西楼淡月凉生晕: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月光带来的清凉氛围,渲染出孤独的情感。
- 明日潮来无定准:暗示未来的不可预测,反映人生的无常。
- 潮来稳:潮水来时的稳定,象征着对人生的一种安定期望。
- 舟横渡口重城近:舟在渡口,城池近在咫尺,表现出友人即将离去的近距离感。
- 江水似知孤客恨:江水似乎有情,知晓孤独者的愁苦,表现出自然与人感情的共鸣。
- 南风为解佳人愠:南风吹来,似乎为解决佳人的不快,传达出对友人关心的情感。
- 莫学时流轻久困:劝友人不要轻言离别,让时光流逝而感到困扰。
- 频寄问:频繁地寄去问候,表达对友人的关心。
- 钱塘江上须忠信:在钱塘江上,友人要保持忠诚与信任,强调友情的可贵。
修辞手法
- 比喻:江水似知孤客恨的比喻,赋予自然以情感。
- 拟人:将江水赋予感情,使其能理解孤独者的痛苦。
- 对仗:如“潮来稳”和“舟横渡口”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友情展开,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与关怀,同时也反映了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人在离别时用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感,增强了诗的意象美和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着温暖与归属,离别时灯火熄灭,意味着失去。
- 淡月:代表宁静与清冷,暗示孤独感。
- 潮水: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反映出对未来的无奈。
- 江水:以其流动性象征时间的流逝,赋予情感寄托。
- 南风:传达温暖和希望,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陶渊明
-
诗中提到的“潮来无定准”强调了什么?
- A. 生活的规律性
- B. 未来的不可预测
- C. 人生的稳定性
- D. 自然的规律
-
“江水似知孤客恨”中,江水被赋予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D. 无知
答案
- C. 苏轼
- B. 未来的不可预测
-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强调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感慨,风格相似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内容为《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