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石经院三首》
时间: 2025-01-26 03:50: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葱蒨门前路,行穿翠密中。
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
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
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
白话文翻译
在葱郁茂盛的门前小路上行走,穿过那翠绿的浓密树丛。回到堂上再看,岩石和山谷的意境是无尽的。那高耸的庭院中,苍翠的柏树,枯干的枝条被喜鹊踩踏得消逝。瘦弱的树皮缠绕着鹤的骨骼,高耸的顶峰曲转如龙的腰身。幽深的山头有口井,潜藏着通往清澈山涧的水流。想知道水有多深,听那放下辘轳的声音就能知道。
注释
字词注释
- 葱蒨:形容草木繁盛。
- 翠密:绿色的浓密。
- 却来:回过头来。
- 夭矫:形容树木生长得高而直。
- 鹊踏:喜鹊在树上活动。
- 瘦皮:指树木的外皮。
- 窈窕:形容幽深而美丽。
- 辘轳声:指井绳转动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辘轳声”是古代井水提取的声音,象征着水源的深邃与清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石经院的某段时间。他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深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思考。
诗歌鉴赏
《留题石经院三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葱蒨门前路”引入,生动描绘了自然的茂盛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人回到堂上,目光投向岩谷,表现出对自然无限意境的感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深邃的思考。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一句,通过对枯树和喜鹊的描写,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循环,暗示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诗中“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则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自然的奇特,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最后,透过“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诗人通过听觉感知水的深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富有哲理。
整首诗洋溢着自然的气息,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葱蒨门前路:描绘了门前的道路被葱郁的植物覆盖,生机盎然。
- 行穿翠密中:行走在浓密的绿色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包围。
- 却来堂上看:转身回到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
- 岩谷意无穷:岩石与山谷的景致无尽,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 夭矫庭中桧:高耸的柏树在庭院中,表现出自然的高大与挺拔。
- 枯枝鹊踏消:描写枯干的树枝被喜鹊踩踏,寓意着生命的流逝。
- 瘦皮缠鹤骨:形象化地描绘树木的瘦皮,似乎缠绕着鹤的骨架,反映出生命的脆弱。
- 高顶转龙腰:高耸的顶峰曲转,如同龙的腰身,展现自然的奇特形态。
- 窈窕山头井:描绘山头的井,幽深而美丽,象征着生命之源。
- 潜通伏涧清:井水与清澈的山涧相通,体现自然的和谐。
-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通过听辘轳声来知晓水的深度,反映人与自然的互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生活的象征,增加诗的意象。
- 拟人:通过给自然景物赋予生命,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自然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葱蒨:象征生机与活力。
- 岩谷:代表深邃与神秘。
- 桧:象征坚韧与长寿。
- 辘轳声:象征生命的源泉与人类劳动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葱蒨门前路”意指什么? A. 道路的狭窄
B. 道路的生机勃勃
C. 道路的危险 -
诗中提到的“辘轳声”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水的深度
C. 自然的和谐 -
“夭矫庭中桧”中的“夭矫”指的是: A. 低矮的树木
B. 高而直的树木
C. 枯萎的树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留题石经院三首》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加注重静谧的意境和内心的平和,而苏轼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