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口溯流达金陵舟中作》

时间: 2025-02-04 16:17:42

一帆高挂镇江头,路上金陵趁早秋。

元气荡潮通碣石,长风分浪入瓜洲。

茫茫北顾云山远,浩浩东流日夜浮。

积潦未消频欲雨,楚天哀雁不胜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帆高挂镇江头,
路上金陵趁早秋。
元气荡潮通碣石,
长风分浪入瓜洲。
茫茫北顾云山远,
浩浩东流日夜浮。
积潦未消频欲雨,
楚天哀雁不胜愁。

白话文翻译

一只船帆高高挂起在镇江的岸头,
沿着路行驶,金陵的秋天显得格外早。
潮水翻涌,气势如虹,直通碣石;
长风吹来,撕裂浪花,驶向瓜洲。
望向北方,云山渺渺,显得遥远;
浩浩东流,船只日夜漂浮不息。
积水未干,时常想起要下雨,
楚天的雁群,令人感到无尽的愁苦。

注释

  • 镇江: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沿岸的城市。
  • 金陵:古称南京,亦是江苏省的省会。
  • 元气:泛指自然界的气息,诗中指潮水的气势。
  • 碣石:指碣石山,位于镇江附近,古代著名的地理标志。
  • 瓜洲:指瓜洲渡口,是长江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 积潦:指因雨水积聚而成的水洼。
  • 楚天:指楚地(今湖北一带)的天空,常用来渲染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用霖(约1671-1740),字子华,号松雪,江苏人。清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脱俗、意境开阔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林用霖在游历长江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及对故乡金陵的思念。在秋季的长江上,作者感受到自然的浩渺与人生的渺小,充满了对过往的感慨与愁思。

诗歌鉴赏

《由京口溯流达金陵舟中作》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人文关怀的诗。在诗中,林用霖通过舟行江上的独特视角,将壮阔的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长江的浩大与金陵的早秋之美。首句“一帆高挂镇江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动感的画面,船帆在微风中迎风招展,带出一种行船的轻快感。接着,诗人借用“元气荡潮通碣石”的描写,表现潮水的激荡和自然的力量。在“长风分浪入瓜洲”的句子中,风与浪的互动,象征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思乡情怀,“茫茫北顾云山远”与“浩浩东流日夜浮”相呼应,表现了一种无尽的流浪与孤独感。尤其是最后两句“积潦未消频欲雨,楚天哀雁不胜愁”,通过对天候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愁绪,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整体来看,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形成了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帆高挂镇江头:描绘船帆高高挂起,暗示出行的自信与期盼。
    • 路上金陵趁早秋:金陵的秋天来得早,给人以时光流逝之感。
    • 元气荡潮通碣石:潮水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气息。
    • 长风分浪入瓜洲:长风掀起波浪,暗示着旅途的动荡与前行的决心。
    • 茫茫北顾云山远:北方的云山遥远,表现出对远方的眷恋与思索。
    • 浩浩东流日夜浮:船只日夜漂流,象征着人生的无尽旅程。
    • 积潦未消频欲雨:雨水未干,表明天气转变与心情的隐忧。
    • 楚天哀雁不胜愁:楚地的天空,悲哀的雁群,传递出深沉的愁绪。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情感联系,增添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浩浩东流”和“茫茫北顾”,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哀雁”的描写,使自然景象更具人情味。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自身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旅途的思索,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船帆:象征着自由与希望,代表着诗人对未来的期许。
  • 潮水:表达自然的力量,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 秋天:秋天常常与思念、愁苦相联系,代表着生命的成熟与凋零。
  • 雁群:象征着孤独与思乡,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林用霖
    • C. 白居易
    • D. 杜甫
  2. “一帆高挂镇江头”中“镇江”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镇江
    • C. 苏州
    • D. 上海
  3. 诗中提到的“楚天”是指哪个地区的天空?

    • A. 湖北
    • B. 江苏
    • C. 安徽
    • D. 浙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秋》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林用霖的《由京口溯流达金陵舟中作》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杜甫的诗透出浓重的家国情怀,而林用霖则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总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林用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