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湖夕泛》
时间: 2025-01-10 21:50: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蓉湖夕泛
作者: 顾桢 〔清代〕
湖光览不尽,湖水汎空绿。
苍苍生暮烟,萧条几家屋。
明月照前岭,斜阳暝群木。
人归古渡头,三五自相续。
渔火隐深丛,明灭出修竹。
言念避世人,悠然乐高躅。
何当棹舟去,补被芦中宿。
白话文翻译
湖光美景无尽头,湖水泛着空灵的绿色。
苍茫的暮烟笼罩着景色,只有几户人家的屋舍显得萧条。
明月照耀着前面的山岭,斜阳沉没在群木之间。
归家的人在古老的渡口,三三两两互相呼应。
渔火隐没在深丛中,明灭不定透出修竹的影子。
我思念避世的人,悠然自得地享受清幽的生活。
何时能划舟而去,补被在芦苇中安睡?
注释
- 览:观赏,欣赏的意思。
- 汎:泛起,泛动。
- 苍苍:形容色彩青灰,表示天空或远山的颜色。
- 暝:指天色渐暗,日落时分。
- 古渡头:指老旧的渡口,常用于渡船过河的地方。
- 渔火:渔民夜间捕鱼时点燃的灯火。
- 悠然:形容心情舒畅,自在。
典故解析
- 渔火隐深丛:渔火常常隐喻一种宁静和淡泊的生活方式,代表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桢,清代诗人,字仲明,号静斋,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风景,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对湖泊景色的观察与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清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诗歌寄托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诗歌鉴赏
《蓉湖夕泛》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光山色的宁静之美。诗的开头通过“湖光”和“湖水”描绘出一幅静谧的湖面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夕阳下湖水的绚丽色彩。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苍苍生暮烟”和“萧条几家屋”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寂,突显了人对自然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明月和斜阳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映衬出夕阳西下的宁静与美丽。在人归古渡头的场景中,诗人通过“自相续”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渔火的隐现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展现了人们在宁静生活中的情感联系。最后,诗人以“何当棹舟去,补被芦中宿”结束,表达了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清代山水诗的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光览不尽,湖水汎空绿:湖面的光影美丽无尽,湖水泛着空灵的绿色,描绘出湖泊的广阔和宁静。
- 苍苍生暮烟,萧条几家屋:暮烟笼罩,几家屋舍显得萧条,展现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孤寂。
- 明月照前岭,斜阳暝群木:明月照耀着前方的山岭,斜阳逐渐沉没在群木之间,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人归古渡头,三五自相续:归家的人在古老的渡口,三三两两互相呼应,呈现出日常生活的朴实和温馨。
- 渔火隐深丛,明灭出修竹:渔火在深丛中隐现,明灭之间透出修竹的影子,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言念避世人,悠然乐高躅:思念那种避世的生活,悠然自得地享受清幽的时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何当棹舟去,补被芦中宿:何时能划舟而去,在芦苇中安然入睡,渴望逃离世俗的烦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光与宁静的生活相联系,增强了意象的清晰感。
- 对仗:如“明月照前岭,斜阳暝群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渔火隐深丛”,赋予渔火以情感,增添了诗意的温暖。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光: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暮烟: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孤寂。
- 明月:象征着理想与心灵的宁静。
- 渔火:暗示着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湖水汎空绿”的意思是: A. 湖水泛起了红色
B. 湖水呈现出绿色
C. 湖水变得浑浊
D. 湖水干涸 -
“人归古渡头”中的“古渡头”指的是: A. 新建的渡口
B. 旧的渡口
C. 河流的尽头
D. 湖泊的中心 -
诗中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态度的句子是: A. 渔火隐深丛
B. 何当棹舟去
C. 明月照前岭
D. 苍苍生暮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展现了对夜晚的思考,但更多地倾向于思乡情怀。
- 《静夜思》则通过月亮引发个人的孤独感,与《蓉湖夕泛》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顾桢诗文集》
以上是《蓉湖夕泛》的详细分析,欢迎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