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忆梦》

时间: 2025-01-22 01:42:20

云眠月醉青山卧。

把好梦、背他偷做。

杏笺方欲双题和。

忽被寒涛鼓破。

奈未梦、心情犹可。

到梦后、凄凉怎过。

呼奴好伴挑灯坐。

今夜梦来须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眠月醉青山卧。
把好梦背他偷做。
杏笺方欲双题和。
忽被寒涛鼓破。
奈未梦心情犹可。
到梦后凄凉怎过。
呼奴好伴挑灯坐。
今夜梦来须躲。

白话文翻译:

在青山之中,我在云雾中沉睡,月光下醉卧。
我偷做了一个好梦,却被他人知晓。
我才写下杏花的诗笺,想要和你合题。
却被寒潮打破了梦的宁静。
虽然做梦时心情尚可,
但梦醒后却感到凄凉无比,
我呼唤仆人陪我点灯而坐。
今夜的梦,我必须要躲避。

注释:

  • 云眠:在云中睡眠,形容环境幽静。
  • 月醉:在月光下沉醉,表现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 杏笺:杏花的诗笺,象征美好的情感和诗意。
  • 寒涛:比喻突如其来的烦恼或打扰。
  • 奈未:虽然尚且。
  • 凄凉:形容悲伤和孤独的情感。
  • 挑灯坐:点灯坐着,形容夜晚的孤独与无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杏花”,在古代文人笔下常用以象征春天和美好的情感。杏花的美丽与凋零常常成为抒发离愁和思念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受到后人的喜爱。董以宁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在描写爱情和自然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董以宁的某个春夜所作,表达了他对梦境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美好梦境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失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感伤。

诗歌鉴赏:

《杏花天•忆梦》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梦幻色彩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无奈。开篇以“云眠月醉青山卧”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梦境中。然而,接下来的“把好梦背他偷做”则暗示了梦的脆弱,仿佛好梦易逝,无法长久。杏花作为春天的象征,正是诗人内心美好情感的寄托,但“寒涛鼓破”则突显了外界的干扰,使得梦境的美好瞬间崩溃。

接下来的“奈未梦心情犹可”,表达了诗人在梦中仍能保持一丝安慰,但“到梦后凄凉怎过”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梦醒后的失落感让人心痛。最后两句“呼奴好伴挑灯坐,今夜梦来须躲”更是将孤独与无奈推向极致,诗人不得不选择面对现实,逃避梦中的美好。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杏花、寒涛、月光等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梦与现实、希望与失落的冲突,情感真挚,字句精炼,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眠月醉青山卧: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仿佛在云中沉醉,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2. 把好梦背他偷做:暗示梦境的美好是被他人偷走,隐含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3. 杏笺方欲双题和: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期盼与寄托。
  4. 忽被寒涛鼓破:突如其来的烦恼打破了梦境的美好,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5. 奈未梦心情犹可:虽然梦中情景尚可,但醒后却感到悲凉。
  6. 到梦后凄凉怎过:梦醒后的失落感令人痛苦,心情无法自已。
  7. 呼奴好伴挑灯坐:孤独中呼唤仆人相伴,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8. 今夜梦来须躲:对美好梦境的逃避,反映出无奈与孤独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美好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寒涛被形容为“鼓破”,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伤。通过对梦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失落的无奈,情感深刻且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梦幻与宁静。
  • :代表着美好与孤独的情感。
  • 杏花:象征爱情与希望。
  • 寒涛:代表外界的干扰与烦恼。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层次,反映出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杏笺”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爱情
    B. 凄凉心情
    C. 梦的破碎
    D. 宁静生活

  2. “寒涛鼓破”中的“寒涛”意指: A. 美好的梦
    B. 突如其来的烦恼
    C. 诗人的孤独
    D. 现实的无奈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现实的逃避
    B. 渴望美好与失落的对比
    C. 赞美春天
    D. 描述自然景色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与董以宁的《杏花天•忆梦》,两者都表达了对梦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李清照更多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而董以宁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了内心的冲突与孤独。两首诗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形成了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