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时间: 2025-01-26 23:01:49

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

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

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

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
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
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
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白话文翻译:

在树梢上,田里的农家走出来,
城里的阴影与乡间的小路交汇。
小溪像碧玉一样流淌,
田畦里的庄稼在黄云下静卧。
薄槿花的烟雾染上了脂粉的香气,
深色的荷花在水中散发着麝香的味道。
夕阳下人们都看不见了,
只有鸡和鸭在一起成群。

注释:

  • 木杪:树梢,指高处的树木。
  • 田家:指农家,居住在田野间的人。
  • 城阴:城墙的阴影,指城市的边缘。
  • 溜渠:小溪,流动的水渠。
  • 碧玉:形容水清澈如玉。
  • 畦稼:田畦里的庄稼。
  • 薄槿:一种植物,花朵颜色淡雅,常有香气。
  • 水麝:水中的麝香,指荷花的香气。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王安石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改革,以振兴国家,晚年致力于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期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然的观察,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疲惫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这首《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生动的乡村画面。首联“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开篇即交代了地点,描绘了农家从树木掩映中走出,城镇的阴影与乡间小路的交汇,展现了一种人烟稀少的宁静感。接下来的“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将水的清澈与田野的宁静结合在一起,暗示了自然的和谐美。诗人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表达了丰收的宁静与美好。

中间两句“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不仅描绘了植物的香气,更隐约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似乎在感叹人与自然的分离。最后一句“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则是对夕阳西下,乡村安静的写照,鸡鸭成群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与生活的恬淡。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村的宁静与和谐,令人如沐春风,充满了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木杪田家出:树梢上,农家的人走出来,暗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2. 城阴野迳分:城镇的阴影与乡间小路交汇,描绘出宁静的乡村环境。
    3. 溜渠行碧玉:小溪的清澈如同碧玉,展现了水的纯净及自然的美丽。
    4. 畦稼卧黄云:田里的庄稼在黄云下静卧,象征着丰收与安宁。
    5. 薄槿烟脂染:薄槿花的香气弥漫,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6. 深荷水麝焚:深色荷花的香气在水中散发,强调自然的芬芳。
    7. 夕阳人不见:夕阳西下,人们的身影被拉长,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8. 鸡鹜自成群:鸡鸭成群,体现乡村生活的简单与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溜渠行碧玉”用“碧玉”比喻水的清澈,形象生动。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出现的“木杪”、“薄槿”、“深荷”等意象,均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自然的美好。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 木杪: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活力。
  • 溜渠:代表着流动的生命,象征着时间与季节的变化。
  • 畦稼:象征着丰收和希望,体现了农民的辛勤与自然的馈赠。
  • 薄槿:代表着生活的柔美与脆弱。
  • 深荷:象征着宁静和深邃的内涵,体现了自然的芬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田家是在什么地方?

    • A. 城市
    • B. 农村
    • C. 海边
    • D. 山上
  2. “溜渠行碧玉”中的“碧玉”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荷花
    • B. 小溪
    • C. 田地
    • D. 鸡鸭
  3. 诗中最后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人们在田里劳作
    • B. 夕阳下的孤独
    • C. 鸡鸭成群的安宁
    • D. 农家晚餐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田园诗》 by 陶渊明
  • 《乡村四月》 by 翁卷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王安石的这首诗都描绘了田园生活,但陶渊明更强调归隐的精神,而王安石则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