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行皇帝遗诏感恩哀恸六首》

时间: 2025-01-10 23:01:13

士有一长斯可矣,文兼众妙古难之。

元丰御览诸生赋,淳化屏题侍读诗。

序建隆须还巩笔,记储祥必待苏碑。

臣于四美安能备,虚受先皇不世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有一长斯可矣,文兼众妙古难之。元丰御览诸生赋,淳化屏题侍读诗。序建隆须还巩笔,记储祥必待苏碑。臣于四美安能备,虚受先皇不世知。

白话文翻译:

这位士人若能具备一项长处就足够了,然而要兼顾众多的精妙之处,古人对此实在是难以做到。元丰年间,皇帝所览的诸生所作赋,淳化年间,屏风上题写的侍读诗。序文在建隆年间需要重新修补,记载储祥的碑文则必定要等到苏轼的碑帖。我在四美之中如何能尽善尽美,虚心接受先皇的恩宠与不世之知。

注释:

  • :指有学识、有修养的人。
  • :长处,特长。
  • 众妙:众多的精妙之处。
  • 元丰:宋仁宗时期的年号(1078年-1086年)。
  • 淳化:宋英宗时期的年号(998年-1003年)。
  • 侍读:在皇宫中负责读书的侍臣。
  • 序建隆:指建隆年间的序文。
  • 四美:指美德、才华、德行等。
  • 虚受:谦虚地接受。
  • 先皇:已故的皇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生于1123年,卒于1184年。他的诗风多样,擅长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语言来刻画人性与社会。刘克庄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抒情诗和咏史诗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对大行皇帝遗诏的感恩与哀恸中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先皇深切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在宋代,政治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古典的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开篇便立足于士人的修养,强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单一的长处往往是足够的,然而在追求众多的精妙事物时,古人的智慧却难以企及。诗人通过对元丰、淳化等历史时期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提到“臣于四美安能备”,展现了他对自身才华的谦卑态度,表达了对先皇深切的敬仰与感恩。“虚受先皇不世知”一语,将个人的成就和先皇的恩典紧密相连,表明了个人与历史、君主之间的深厚关系。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运用历史典故和个人感受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可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先皇遗德的追忆,也是对自身修养及未来方向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士有一长斯可矣:士人若有一项特长就足够了。
  2. 文兼众妙古难之:兼具众多的文采与精妙,古人对此难以做到。
  3. 元丰御览诸生赋:元丰年间,皇帝所阅览的学生作品。
  4. 淳化屏题侍读诗:淳化年间,屏风上题写的侍读诗。
  5. 序建隆须还巩笔:在建隆年间的序文需要再加以修补。
  6. 记储祥必待苏碑:记载储祥的碑文则必定要等到苏轼的碑帖。
  7. 臣于四美安能备:我在四美之中如何能尽善尽美。
  8. 虚受先皇不世知:谦虚地接受先皇的恩宠与不世之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人的智慧比作难以达到的高峰。
  • 对仗:在句子结构上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象征:通过提及历史年份和人物,象征着传承与文化的积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先皇的感恩与对自身修养的反思,展现出作者谦恭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文化与道德的修养。
  • 众妙:代表了文化的丰富与复杂。
  • 先皇:象征着历史的权威与传统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元丰”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 A. 北宋
    • B. 南宋
    • C. 明朝
    • D. 清朝
  2. 诗人对自身修养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自满
    • B. 谦虚
    • C. 自卑
    • D. 骄傲
  3. “四美”指的是什么?

    • A. 四种美德
    • B. 四种文体
    • C. 四位历史人物
    • D. 四个朝代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刘克庄陆游:两位诗人在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上有相似的深度,但刘克庄更注重对先皇的感恩,而陆游则更多描绘个人的壮志与怀才不遇的心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与宋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