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罗湖八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岁晚南游访稚川,苔封丹灶尚依然。
不知的在山中否,万一归来说内篇。
白话文翻译:
年末时节,我南游探访稚川,长满苔藓的丹灶依旧存在。
不知道他在山中是否安好,万一他归来,是否会向我讲述内心的感受。
注释:
- 岁晚:年末,指的是一年结束的时节。
- 南游:向南方旅行。
- 访稚川:探访稚川,稚川可能是友人或诗人的别号。
- 苔封:长满苔藓,表示时光流逝,事物的旧貌。
- 丹灶:古代用来烧火的炉灶,通常是用红土制成,象征温暖与家庭。
- 山中否:指对友人生活状况的关心。
- 内篇:指内心的感受或经历。
典故解析:
“稚川”可能指代当时著名的诗人,诗人之交,常用于表达对友人的关怀。而“丹灶”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代表家庭和温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梅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词、诗,风格豪放,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岁末,诗人南游探访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对年末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罗湖八首》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南游探访友人的情景。诗的开头“岁晚南游访稚川”,展现出一种温暖而惆怅的感情,南游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移动,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苔藓覆盖的丹灶,既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也暗示着人事的变迁与无常。
第二句中提到“万一归来说内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状况的关心与期待。这种关心不仅是对友人生活的问候,更是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诗人用“内篇”来代指内心的感受,体现了对友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渴望。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诗人对季节更迭、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厚的情感底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岁晚南游访稚川”:诗人在年末时节出游,去探访可能是知己的友人稚川。
- “苔封丹灶尚依然”:长满苔藓的灶台依旧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不变。
- “不知的在山中否”:对友人生活状况的关心,表达了对他的思念。
- “万一归来说内篇”:期待友人归来能分享内心的故事。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篇”用于比喻内心深处的感受,体现情感的深邃。
- 对仗:通过“岁晚”与“南游”、“苔封”与“依然”,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温暖而又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苔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化,也是生命力与自然的象征。
- 丹灶:象征着温暖的家庭与人际关系。
- 南游:代表对新生活的探索与对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克庄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苔封丹灶”中的“苔”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苔藓
- C. 草
-
诗中“内篇”指代的是?
- A. 外在故事
- B. 内心感受
- C. 书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但整体风格更为沉重,刘克庄的诗则更显柔和与温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克庄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