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真止堂一首》

时间: 2025-01-11 01:37:45

作堂肯以止为名,出处遥知讲已精。

纵使胸中横绿野,未应度外置苍生。

波颓公独能山立,漏尽人方喜夜行。

千载英雄须冷笑,孔明回首学渊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真止堂一首
作堂肯以止为名,出处遥知讲已精。
纵使胸中横绿野,未应度外置苍生。
波颓公独能山立,漏尽人方喜夜行。
千载英雄须冷笑,孔明回首学渊明。

白话文翻译:

这座堂屋为什么以“止”为名,出处已久,讲究的道理也早已深刻。即使心中怀有广阔的理想,也不应该把责任抛在外人身上。大海波涛汹涌,只有那位公才有能力屹立于山巅,时光流逝,世人方才欣喜于夜间出行。千年之后的英雄们也只能冷笑,孔明回首时,却学习了渊明的淡泊。

注释:

  • :有停留、安定之意,这里引申为安静的境界。
  • 出处:指“止”的来源,强调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 苍生:指广大的民众,诗中提到不应抛弃对民众的责任。
  • 波颓公:指的是海浪与风暴中能屹立不倒的人,象征坚强的人格。
  • 孔明:诸葛亮,智者的代表。
  • 渊明:陶渊明,隐居的诗人,象征淡泊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字梦得,号千里舟。他的诗歌多描绘山水风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常以豪放的气概见长。

创作背景:

《又真止堂一首》是刘克庄在其隐居的环境中创作的,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与责任的深刻思考。他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安定。

诗歌鉴赏:

此诗从题目到内容均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刘克庄通过“止”字,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诗中提到的“胸中横绿野”,意指心中拥有广阔的理想与抱负,但他并不认为这些理想应当抛弃民众的责任,而是要承担起对苍生的关怀。

“波颓公独能山立”一句,形象地表现出在动荡中仍能保持坚定立场的人物形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智谋和坚韧。最后,诗人通过“千载英雄须冷笑”来表达对历史英雄的反思,说明即便是再伟大的英雄,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冷酷,借用孔明与渊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淡泊名利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刘克庄对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反思。诗人在平静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作堂肯以止为名:这座堂屋为何以“止”为名,意在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定。
  2. 出处遥知讲已精:其名称的来历虽远,但其中的深意已被众人所理解。
  3. 纵使胸中横绿野:即使心中怀有广阔的理想与抱负。
  4. 未应度外置苍生:不应该抛弃对百姓的责任与关怀。
  5. 波颓公独能山立:只有在动荡中,才会显现出真正的坚韧与力量。
  6. 漏尽人方喜夜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方能理解到夜晚出行的乐趣。
  7. 千载英雄须冷笑:历史上的英雄们最终都会被世人冷眼相待。
  8. 孔明回首学渊明:诸葛亮回首历史时,学习陶渊明的淡泊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颓公独能山立”,用自然现象象征人类的坚强品质。
  • 对仗:诗中多处出现对仗工整的现象,如前两句的结构。
  • 象征:诗中提到的“止”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理想的归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止”的探讨,传达出一种理想与责任并重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淡泊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安静与内心的归宿。
  • 苍生:代表广大的民众,体现对社会的关怀。
  • 波颓公:象征在风波中屹立不倒的人,体现坚韧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止”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动荡
    • B. 安静
    • C. 纷扰
  2. “波颓公”是指:

    • A. 诸葛亮
    • B. 陶渊明
    • C. 能在风波中屹立的人
  3. 诗中提到的“苍生”指的是:

    • A. 历史人物
    • B. 百姓
    • C. 自然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陶渊明:两者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安宁,但刘克庄更多地关注于社会责任,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个人的隐逸生活。
  • 刘克庄与李白: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而刘克庄则在豪放中融入了对责任的深思,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