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大石标韵)》

时间: 2025-04-28 04:00:09

露柳好风标,娇莺能语。

独占春光最多处。

浅嚬轻笑,未肯等闲分付。

为谁心子里,长长苦。

洞房见说,云深无路。

凭仗青鸾道情素。

酒空歌断,又被涛江催去。

怎奈向、言不尽,愁无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大石标韵)
作者:周邦彦
露柳好风标,娇莺能语。
独占春光最多处。
浅嚬轻笑,未肯等闲分付。
为谁心子里,长长苦。
洞房见说,云深无路。
凭仗青鸾道情素。
酒空歌断,又被涛江催去。
怎奈向言不尽,愁无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柳树在露水中摇曳,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黄莺在树上歌唱,仿佛在诉说春天的情愫。作者独自享受这春光明媚的时刻,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微笑,似乎不愿轻易将心事与人分享。可是,心中却充满了无尽的忧愁和苦闷。洞房中,面对深邃的云雾,似乎无路可走。只好依靠青鸾的传情,寄托自己的情感。然而,杯中美酒已空,歌声也戛然而止,江水的潮汐将一切都带走。无奈之下,心中难以言表的愁苦,令人感到无比的无助和烦恼。


注释

  • 露柳:指沾满露水的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娇莺:形容黄莺,生动而活泼。
  • 浅嚬轻笑:轻轻的皱眉和微笑,表现出细腻的情感。
  • 青鸾: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与信使。
  • 涛江:指江水的波涛,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无情。

典故解析

  • 青鸾:在古代文学中,青鸾常被视为传递情感的使者,象征爱情的美好与渴望。
  • 洞房:指新婚的房间,通常与爱情和情感的发源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而著称。

创作背景

《感皇恩》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作者生活的动荡与变迁之际。周邦彦在词中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感皇恩》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展现了周邦彦对春天的细腻感受及对爱情的深切思考。词中通过“露柳”“娇莺”描绘出春日的生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作者在这份美好中又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正是周邦彦词风的魅力所在。

词中“为谁心子里,长长苦”一句,突显了内心的苦闷和难以倾诉的情感,犹如春光虽美,却因内心的忧伤而黯然失色。诗人的情感在“酒空歌断,又被涛江催去”中达到高潮,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周邦彦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是中国古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露柳好风标:描写春天露水中的柳树,营造温柔的气氛。
  2. 娇莺能语:黄莺在春天里唱歌,传递出春的生机。
  3. 独占春光最多处:表达了独自享受春光的惬意。
  4. 浅嚬轻笑:轻微的皱眉和微笑,展现了细腻的情感。
  5. 为谁心子里,长长苦:内心的忧愁无以言表,感叹难以共享的苦楚。
  6. 洞房见说,云深无路:新婚房内,面对深邃的情感,似乎无路可走。
  7. 凭仗青鸾道情素:寄托情感于青鸾,表达对爱情的渴望。
  8. 酒空歌断,又被涛江催去:酒已喝尽,歌声也停止,象征时光流逝。
  9. 怎奈向言不尽,愁无数:无奈言辞无法表达心中的无尽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青鸾”比喻爱情的使者。
  • 拟人:赋予“娇莺”以能言语的特性,增强生动感。
  • 对仗:如“酒空歌断”与“涛江催去”的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苦闷,探讨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及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柳: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 娇莺:象征活泼、轻快的情感。
  • 青鸾:象征爱情的信使与期待。
  • 涛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娇莺”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活力
    B. 秋天的萧瑟
    C. 暴风雨的来临

  2. 填空题:词中“酒空歌断,又被____催去”中的空缺应填入哪个词?

  3. 判断题:周邦彦的作品以豪放著称。对/错


答案

  1. A. 春天的活力
  2. 涛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同样展现细腻的情感与春天的氛围。
  • 《声声慢》(李清照):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感皇恩》均描绘春天的美景,但前者更加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哲思,而后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