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白话文翻译:
眉头与春山争相妍丽,令人怜惜那皱纹长存,切莫让清泪打湿了花枝,恐怕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清润的玉箫闲置已久,知音实在难得。若想知道我每天倚栏而愁的心情,问问亭前的柳树便知。
注释:
- 眉共春山争秀: 眉毛与春山争奇斗艳,形容美丽。
- 可怜长皱: 令人怜惜的是那长久的皱纹,暗示岁月的无情。
- 莫将清泪湿花枝: 不要让泪水打湿了花枝,隐喻情感的脆弱。
- 恐花也如人瘦: 担心花儿也会因忧愁而凋谢,借花喻人,表达情感的共鸣。
- 清润玉箫闲久: 清脆的玉箫长时间无人吹奏,象征孤独与知音难觅。
- 知音稀有: 知音难寻,指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 欲知日日倚栏愁: 想要知道我日复一日倚栏而愁的心情。
- 但问取亭前柳: 只需询问亭前的柳树,它见证了我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他以词作著称,风格清丽、细腻,常描绘生活琐事与自然之美。他在词中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词可能创作于周邦彦晚年,他的生活经历和身边的社会变迁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这首词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深切感慨。开头的“眉共春山争秀”将人和自然完美结合,仿佛眉头的妍丽与春山的秀美难分难解。紧接着“可怜长皱”引出时间的无情,令人不禁感到心痛,似乎在感叹岁月对美的摧残。
“莫将清泪湿花枝”则是一种对情感脆弱的警惕,诗人用花喻人,体现出一种无奈的忧伤。接下来的“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又转向孤独的叹息,表达了与知音相遇的渴望与无奈,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孤寂。
最后以“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收尾,柳树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倾诉对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整首词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融合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周邦彦的深厚功力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眉共春山争秀: 眉毛的美丽与春山的秀丽相争,传达一种对美的赞美。
- 可怜长皱: 皱纹的存在令人感到可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 莫将清泪湿花枝: 不要让泪水打湿花枝,隐喻情感的脆弱与悲伤。
- 恐花也如人瘦: 担心花儿因忧愁而凋零,暗示人也因悲伤而瘦弱。
- 清润玉箫闲久: 玉箫长时间无人作乐,暗示孤独与被遗忘。
- 知音稀有: 知音少见,表达对理解与陪伴的渴望。
- 欲知日日倚栏愁: 想知道自己日复一日的愁苦。
- 但问取亭前柳: 询问亭前的柳树,它见证了自己的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 “花也如人瘦”,用花来比喻人,形象生动。
- 拟人: 柳树被赋予了见证者的角色,增强了情感的代入感。
- 对仗: “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时间的无情与人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知音的渴望。通过自然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眉: 美丽与青春的象征。
- 春山: 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花枝: 代表美好事物,易碎与脆弱。
- 玉箫: 传达音乐与孤独的意象。
- 柳: 作为见证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眉共春山争秀”中,“眉”指的是什么? a) 眉毛
b) 美丽
c) 春天 -
“清润玉箫闲久”中,玉箫象征着什么? a) 孤独
b) 音乐
c) 时间 -
诗中“莫将清泪湿花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 a) 眉毛
- a) 孤独
-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周邦彦 vs. 李清照: 周邦彦的细腻与李清照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都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同题材对比: 两位词人在描写孤独与情感时所使用的意象和语言风格各有不同,周邦彦更倾向于自然意象的融入,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