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怀李郎中及边熊二君子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8 22:07:27

昨日逢京使,闻渠再转郎。

未妨文字癖,祗益簿书忙。

退食迟宫旭,鸣钟候省堂。

祗应骑瘦马,缓辔漫成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怀李郎中及边熊二君子五首 其三 徐祯卿 〔明代〕

昨日逢京使,闻渠再转郎。 未妨文字癖,祗益簿书忙。 退食迟宫旭,鸣钟候省堂。 祗应骑瘦马,缓辔漫成章。

白话文翻译:

昨天遇到了从京城来的使者,听说他又被调任为郎官。 这并不会妨碍他对文字的热爱,只是增加了处理文书的忙碌。 退朝后迟迟不离开宫殿,等待着钟声响起进入省堂。 他应该骑着瘦弱的马,缓缓地驾驭着,随意地写成文章。

注释:

  • 京使:从京城来的使者。
  • 转郎:调任为郎官,郎官是古代官职名。
  • 文字癖:对文字的热爱和偏好。
  • 簿书:文书工作。
  • 退食:退朝后。
  • 宫旭:宫殿的早晨。
  • 鸣钟:钟声响起。
  • 省堂:官署的大堂。
  • 瘦马:瘦弱的马,比喻条件不佳。
  • 缓辔:缓缓驾驭马匹。
  • 漫成章:随意地写成文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祯卿(1479-1511),明代文学家,字昌谷,号东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与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这首诗是他在秋日怀念远方的朋友李郎中和边熊二君子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徐祯卿在官场中,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朋友官场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朋友官场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诗中“昨日逢京使,闻渠再转郎”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消息来源和对朋友的关心。“未妨文字癖,祗益簿书忙”则进一步描绘了朋友在官场中的忙碌生活,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后两句“退食迟宫旭,鸣钟候省堂。祗应骑瘦马,缓辔漫成章”则通过对朋友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怀友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日逢京使,闻渠再转郎”:昨日遇到了从京城来的使者,听说他又被调任为郎官。这句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消息来源和对朋友的关心。
  2. “未妨文字癖,祗益簿书忙”:这并不会妨碍他对文字的热爱,只是增加了处理文书的忙碌。这句诗描绘了朋友在官场中的忙碌生活,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3. “退食迟宫旭,鸣钟候省堂”:退朝后迟迟不离开宫殿,等待着钟声响起进入省堂。这句诗通过对朋友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4. “祗应骑瘦马,缓辔漫成章”:他应该骑着瘦弱的马,缓缓地驾驭着,随意地写成文章。这句诗通过对朋友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瘦马”比喻条件不佳,形象地描绘了朋友在官场中的处境。
  • 拟人:“缓辔漫成章”中的“缓辔”拟人化地描绘了朋友缓缓驾驭马匹的情景。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未妨文字癖,祗益簿书忙”中的“未妨”与“祗益”,“文字癖”与“簿书忙”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通过对朋友官场生活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京使”、“转郎”、“文字癖”、“簿书”、“退食”、“宫旭”、“鸣钟”、“省堂”、“瘦马”、“缓辔”、“漫成章”等。
  • 详细解释:这些意象词汇共同构建了诗中的官场生活场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京使”是指什么? A. 从京城来的使者 B. 京城的官员 C. 京城的文人 D. 京城的商人 答案:A

  2. 诗中的“转郎”是指什么? A. 调任为郎官 B. 转行做郎中 C. 转卖郎酒 D. 转学郎才 答案:A

  3. 诗中的“瘦马”比喻什么? A. 条件不佳 B. 马匹瘦弱 C. 马匹健壮 D. 马匹肥胖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徐祯卿的其他怀友诗作,如《秋日怀李郎中及边熊二君子五首》的其他几首。
  • 其他明代诗人的怀友诗作,如唐寅的《怀友人》。

诗词对比:

  • 徐祯卿的《秋日怀李郎中及边熊二君子五首》与唐寅的《怀友人》在主题上相似,都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徐祯卿诗集》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