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弹烛泪,卷帘波。镇日含颦敛翠蛾。辜负韶光聊白惜,一春恨事笄侬多。
白话文翻译:
熬着蜡烛泪水流淌,轻卷着帘子波动。整天愁眉不展,遮住了眉眼。辜负了美好的时光,只能在白天里感叹,一整个春天的怨恨事,心中积累了很多。
注释:
- 弹烛泪:指蜡烛燃烧时滴落的蜡泪,象征着悲伤和流逝的时光。
- 卷帘波:轻轻卷起窗帘,窗外的波动象征着内心的波动。
- 镇日:整天,形容时间漫长。
- 含颦:含着愁眉,形容愁苦的表情。
- 翠蛾:指美丽的眉毛,形容女子的容颜。
- 辜负韶光: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 聊白惜:只能无奈地感叹、可惜。
- 恨事:心中的怨恨与不满。
- 笄侬:指年轻女子,笄是古代女子用来梳理头发的工具,象征青春的年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韶光”意为美好的时光,常用来形容青春易逝。诗人在表达自己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折射出对爱情或生活不如意的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炳文,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尤其在描绘女性情感及内心世界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
《捣练子 其二 闺怨》写作于清代,反映出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限的处境。诗中倾诉了女子的孤独与愁苦,体现了对爱情和青春的渴望与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捣练子 其二 闺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女子的内心世界。开头的“弹烛泪,卷帘波”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女子独自一人守夜的情景。蜡烛的泪水与轻卷的帘子,象征着她内心的无奈与悲伤。整首诗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用“镇日含颦”来强调时间的漫长与心情的沉重,这种愁苦在她心中不断积累,直至化为“春恨事”的无尽怨恨。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传达了抽象的情感,尤其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青春的珍惜。诗歌的最后一句以“笄侬多”收束,既是对自己青春年华的无奈感叹,也是对生活无情的控诉,展现出女性在情感与生活中深重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弹烛泪:蜡烛滴下的泪水,暗含时间的流逝和痛苦。
- 卷帘波:轻轻卷起窗帘,窗外的波动映射内心的起伏。
- 镇日含颦:整天愁眉不展,心事重重。
- 辜负韶光:感叹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 聊白惜:只能无奈地感叹,内心的失落感加重。
- 一春恨事:春天的怨恨与不满,积压在心中。
- 笄侬多:年轻女子的苦恼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泪比作流逝的时间与悲伤。
- 拟人:将时间与情感具象化,赋予了情感生命。
- 对仗:如“弹烛泪,卷帘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渴望,暗含了对社会和家庭束缚的不满,流露出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光明与温暖,同时也代表时间的流逝。
- 帘子:隔绝外界,代表内心的封闭与孤独。
- 愁眉:象征忧伤,表达内心的苦闷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弹烛泪”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爱情的甜蜜
- C. 生活的快乐
- D. 友情的深厚
-
“镇日含颦”中的“镇日”意为:
- A. 一天
- B. 整天
- C. 昨天
- D. 明天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欢愉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无聊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洪炳文的《捣练子 其二 闺怨》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女性对生活、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