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4:06: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来小港入潮枯,总直潮辰只大都。
父老犹谈钱氏弩,波涛终奉浙江符。
一城菜熟须盐急,百笠芦长缚蟹粗。
却问黄尘飞未得,秪言咸湿满头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潮水退去的小港口,潮水的涨落似乎只在大城市附近。村里的老人们还在谈论古老的钱氏弩,波涛汹涌的潮水最终还是给浙江带来了丰收。城里的蔬菜成熟了,急需盐来腌制;而蓬勃生长的芦苇则缠绕住了肥大的螃蟹。我问起远方的黄尘是否已飞来,得到的回答只是满头的咸湿。
注释:
- 潮枯:潮水退去,水位下降。
- 父老:村里的老人,指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 钱氏弩:指的是古代钱氏家族的弩箭,象征着过去的辉煌。
- 浙江符:指浙江的地方特色或传统,可能与经济、文化相关。
- 菜熟须盐急:指蔬菜成熟后急需盐来腌制,反映了生活的日常需求。
- 百笠:指用芦苇编制的帽子,形容人们在捕蟹时的情景。
- 黄尘:指远方的尘土,暗示着外界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长,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戏剧家。他的诗风奔放、狂放不羁,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徐渭个人生活困境与国家动荡的时期。诗中描绘的潮水、乡村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琐事,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乡土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潮水的变化和乡村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徐渭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观察。诗的开头描绘了小港的潮水状态,暗示了自然规律的无常。接着提到老人们谈论的历史,反映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波涛终奉浙江符”一句中,徐渭用波涛和丰收的对比,表达了自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馈赠。
诗中提到的“城里菜熟须盐急”则折射出生活的紧迫感,展示了农民对生活的关注与期盼。最后一句“秪言咸湿满头颅”则以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外界变化的无奈与接受。整个诗作不仅表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还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来小港入潮枯:描绘小港的潮水状态,指向自然变化。
- 总直潮辰只大都:指潮水的涨落似乎只发生在大城市,表现出地方与中心的差异。
- 父老犹谈钱氏弩:古老的谈话内容,传承与历史的象征。
- 波涛终奉浙江符:波涛最终带来了丰收,象征着自然的馈赠。
- 一城菜熟须盐急:生活的紧迫感,反映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 百笠芦长缚蟹粗:描绘捕蟹的场景,表现乡村的生机。
- 却问黄尘飞未得:对外界的关心与探询。
- 秪言咸湿满头颅:对外界变化的幽默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菜熟须盐急”对“百笠芦长缚蟹粗”,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结合,展现生活的多样性。
- 夸张:如“满头颅”,加强对生活状态的描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观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追思。通过描绘潮水的涨落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徐渭传递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循环。
- 父老:代表传统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 蔬菜:生活的象征,体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 黄尘:暗示外界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钱氏弩”象征什么?
- A. 农业生产
- B. 传统文化
- C. 自然灾害
- D. 现代科技
-
“一城菜熟须盐急”中“盐”指的是什么?
- A. 调料
- B. 财富
- C. 农作物
- D. 未来
-
诗中“波涛终奉浙江符”中的“浙江符”意指?
- A. 地方文化
- B. 自然灾害
- C. 农业政策
- D. 人口迁徙
答案:
- B. 传统文化
- A. 调料
- A. 地方文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描绘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 《春江花月夜》:反映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更为豪放。
- 杜甫《春望》: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忧虑,风格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理解》
- 《中国古代文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