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军大破贼兵连六告捷喜成口号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36:57

蛇豕何知阚近坰,且欣鏖战扫膻腥。

寄声急走破羌帖,归路还经征虏亭。

多难兵间头更白,放怀物外眼终青。

花残不负岩边约,更看前焚老上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蛇豕何知阚近坰,且欣鏖战扫膻腥。
寄声急走破羌帖,归路还经征虏亭。
多难兵间头更白,放怀物外眼终青。
花残不负岩边约,更看前焚老上庭。

白话文翻译:

蛇和猪又怎能理解这片荒田的近况,
且欣喜于鏖战,扫除那些腥膻的尸体。
急急地传声,打破羌族的封锁,
归来的路上还经过征虏亭。
在多灾多难的战斗中,头发愈加白,
放开怀抱,物外的眼神依然清澈。
花虽已残,但不辜负在岩边的约定,
接下来要看焚烧的老树庭院。

注释:

  • 蛇豕:蛇和猪,象征无知的生物。
  • 阚近坰:阚,音kàn,象征荒凉的田地。
  • 鏖战:激烈的战斗。
  • 膻腥:指尸体的血腥味。
  • 羌帖:羌族的封锁或阻碍。
  • 征虏亭:一个驻扎或等待的地方。
  • 多难:多难的时局。
  • 放怀物外:放下物质的追求,心胸开阔。
  • 岩边约:与岩石边缘的约定,象征承诺。
  • 焚老上庭:焚烧老树,象征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年-1138年),字汝砺,号退庵,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词人、政治家。他的诗歌多描写战争、山水、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末期,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怀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诗歌鉴赏:

《淮西军大破贼兵连六告捷喜成口号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作,诗中展现了战斗的残酷与胜利的喜悦。开头以“蛇豕何知”引入,明确表达了对无知者的讽刺,这不仅是对敌人的蔑视,也映射出诗人自己对战争的清晰认识。接着,诗人描绘了激烈战斗后的场景,“扫膻腥”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冲击。而后,诗人又通过“寄声急走破羌帖”表现出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彰显出民族的勇气和战斗的决心。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多难兵间头更白”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磨难,尽管经历了诸多艰辛,但“放怀物外眼终青”则是对生活信念的坚守,强调了心灵的宁静与坚定。最后以“花残不负岩边约”结尾,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细腻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战争、理想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蛇豕何知阚近坰:蛇和猪象征无知者,不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
  2. 且欣鏖战扫膻腥:在战斗中欢欣鼓舞,扫除血腥的味道,象征胜利。
  3. 寄声急走破羌帖:急切地传达消息,打破敌人的封锁。
  4. 归路还经征虏亭:归家的路上经过驻扎的地方,寓意战争与归属。
  5. 多难兵间头更白:经历多次磨难,士兵的头发愈加白,象征沧桑。
  6. 放怀物外眼终青:放下物质,眼中保持清澈的心境。
  7. 花残不负岩边约:尽管花已凋零,仍不辜负与岩石的约定。
  8. 更看前焚老上庭:期待着焚烧老树的未来,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蛇豕”比喻无知者。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花、岩石、老树等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艰辛与胜利的喜悦,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无知、愚昧。
  • 膻腥:象征战争的残酷。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岩边:象征约定与坚守。
  • 老树:象征过去与新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蛇豕”象征什么?

    • A. 无知者
    • B. 英雄
    • C. 战士
    • D. 自然
  2. 诗人用“多难兵间头更白”来表达什么?

    • A. 战斗的胜利
    • B. 战争的痛苦
    • C. 对未来的期望
    • D. 生活的美好
  3. “放怀物外眼终青”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对生活的失望
    • B. 对物质的追求
    • C. 对理想的坚守
    • D. 对战争的冷漠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叶梦得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战乱背景下的诗作中,都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对生活的思考。叶梦得的诗更显豪情壮志,而杜甫则更加忧国忧民,情感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