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草堂新成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2 02:31:34

官舍如何有草堂,野人熟处是难忘。

池开月映千山迥,槛静风生六月凉。

幽径也从穿别圃,小舟还似过横塘。

深知幕府文书省,尽付甘眠亦未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舍如何有草堂,
野人熟处是难忘。
池开月映千山迥,
槛静风生六月凉。
幽径也从穿别圃,小舟还似过横塘。
深知幕府文书省,尽付甘眠亦未妨。


白话文翻译:

这官舍怎么会有草堂呢?
在乡野人家熟悉的地方却是难以忘怀。
池水在月光照耀下,映衬着千山的轮廓,
栏杆静静地,微风拂来,带来六月的凉意。
幽静的小路从别的园圃穿过,小船仿佛又在横塘游荡。
我深知这里是朝廷的文书省,
不过将一切都交给美梦,安然入睡也无妨。


注释:

  • 官舍:指官员的住宅。
  • 草堂:草屋,隐居之所。
  • 野人:指乡村的人,形容朴素、自然的生活。
  • 千山迥:千山远远的样子,形容山的壮丽。
  • :栏杆,指窗外的栏杆。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别圃:别的园圃,指与主园不同的小园。
  • 横塘:指小河、塘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草堂:常用来形容隐居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文书省:指的是朝廷的文书机构,诗人在这里隐喻政务繁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2年-1134年),字子美,号惭愧居士,南宋诗人、散文家。在文学上,他以诗词和散文见长,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叶梦得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东园草堂新成二首 其一》是叶梦得在隐居生活中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他对宁静田园生活的热爱。整首诗开篇便以“官舍如何有草堂”引出隐居的主题,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池开月映千山迥”,通过月色与山水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自然环境。此时,诗人似乎在思考官场与乡野的差异,心中对自然的向往愈发强烈。

“槛静风生六月凉”则展现了夏日的宁静与清凉,诗人在栏杆旁静坐,感受着微风的拂动,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接下来的“幽径也从穿别圃,小舟还似过横塘”,描绘了幽静的小路和小舟,进一步强调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与自然。

最后一句“深知幕府文书省,尽付甘眠亦未妨”,则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释然,虽然他明白自己身处官场的责任,但他更愿意将一切抛开,沉浸在梦境与自然的安宁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舍如何有草堂:质疑官舍为何能拥有草堂,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野人熟处是难忘:乡野的生活让人难以忘怀,暗示对自然的怀念。
  3. 池开月映千山迥:描绘月光下的池水与远山,展现自然的美丽。
  4. 槛静风生六月凉:静谧的环境中,微风带来清凉,感受到自然的宁静。
  5. 幽径也从穿别圃:幽静的小路穿过其他园圃,表现出田园的恬静。
  6. 小舟还似过横塘:小舟在水中自由游弋,象征着自在的生活。
  7. 深知幕府文书省:明白自己身处官场,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8. 尽付甘眠亦未妨:将一切都交给梦境,表达对现实的放下与释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官舍比作草堂,体现向往田园的心情。
  • 拟人:将风描绘为生动的存在,使环境更具生命力。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堂:象征隐居与自由。
  • 池水:代表宁静与清澈的内心。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 幽径:象征通往内心的宁静之路。
  • 小舟:代表自由自在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草堂”象征什么?
    A. 官场生活
    B. 隐居生活
    C. 战争

  2. 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主要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冬天

  3.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如何?
    A. 热爱
    B. 无奈与厌倦
    C.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隐居生活的理想,但更多的是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 王维《鹿柴》:通过山水意象展现隐居生活的恬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叶梦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