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24 07:58:57

华屋悬珠不夜,朱楼散绮如烟。

贫家积雨长苔钱。

买断盈阶花片。

好鸟娇春啼涩,暮钟抱佛声圆。

重山分绿到窗前。

润遍黄昏庭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屋悬珠不夜,朱楼散绮如烟。
贫家积雨长苔钱,买断盈阶花片。
好鸟娇春啼涩,暮钟抱佛声圆。
重山分绿到窗前,润遍黄昏庭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华丽的建筑在夜空中闪耀,仿佛不眠的珠宝。而朱红色的楼阁如烟雾般飘散。贫穷的家庭因雨水而生苔藓,花瓣在地上随意铺散。春天里,鸟儿的鸣叫显得娇柔而略带些许涩味,傍晚时分,钟声在佛前回响,声调圆润。远处重重山峦的绿色映入窗前,黄昏的润泽遍布庭院。

注释:

  • 华屋:指华丽的房屋,形容富贵的生活。
  • 悬珠:比喻灯光明亮,像珠子悬挂般璀璨。
  • 朱楼:指红色的楼阁,象征富贵的场所。
  • 积雨:积蓄的雨水,说明因雨而生的苔藓。
  • 好鸟:指春天的鸟儿,表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 暮钟:傍晚的钟声,通常与佛教寺庙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蘅,近代诗人,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他的诗风多受传统诗词影响,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感。他的作品往往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西江月》创作于一个夜晚,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观察力,描绘了繁华与贫穷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西江月》以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夜景图。开篇即以“华屋悬珠不夜”引人入胜,灯火辉煌、珠光宝气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繁华的气息。而随后的“朱楼散绮如烟”则将这种繁华与梦幻结合,仿佛置身于一个飘渺的幻境之中,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诗中通过“贫家积雨长苔钱”的对比,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诗人巧妙地用“积雨”与“长苔”描绘了贫穷家庭的境况,展现出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花瓣的“买断盈阶”又似乎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接下来的“好鸟娇春啼涩”则传达了春日的柔情与生命的脆弱,鸟儿的鸣叫虽娇媚,却也带着一丝涩味,暗示着生活中的不易。最后的“润遍黄昏庭院”,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黄昏的润泽仿佛是对每一个角落的滋养,给人以希望与温暖。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诗意的描绘,既有繁华的美好,也有现实的苦涩,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华屋悬珠不夜:华丽的房屋灯火通明,仿佛是悬挂的璀璨珠宝,象征着繁华与奢侈。
  2. 朱楼散绮如烟:红色的楼阁在夜色中如烟雾般轻盈,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3. 贫家积雨长苔钱:贫穷家庭因雨水而滋生的苔藓,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4. 买断盈阶花片:花瓣散落满阶,似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5. 好鸟娇春啼涩:春天的鸟儿鸣叫,声音柔美却带着一丝涩味,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不易。
  6. 暮钟抱佛声圆:傍晚的钟声回荡,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7. 重山分绿到窗前:远山的绿色映入窗前,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8. 润遍黄昏庭院:黄昏时分,润泽洒满庭院,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华屋悬珠”,比喻房屋的辉煌。
  • 拟人:如“好鸟娇春啼”,使鸟儿的鸣叫更具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繁华与贫困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华屋:象征富贵与繁荣,代表上层社会的生活。
  2. 朱楼:体现奢华与梦幻,连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积雨:象征着艰辛与困境,反映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4. 黄昏:寓意结束与希望,象征着一天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华屋悬珠不夜”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贫困的生活
    B. 繁华的夜景
    C. 自然的美丽

  2. “好鸟娇春啼涩”中的“涩”字表示什么?
    A. 欢乐
    B. 苦涩
    C. 美好

  3. 诗中提到的“积雨长苔钱”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A. 富贵
    B. 贫困
    C. 自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夜晚的美景,但更注重历史的感慨与对时光的思考。
  • 《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家庭的忧虑,同样展现了繁华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与古诗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