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泛舟》
时间: 2025-01-11 11:16:27意思解释
西湖泛舟
原文展示
夕阳箫鼓起中流,
十里芙蓉两岸秋。
荇带乱萦青雀舫,
菱歌低度白鸥洲。
吴山积翠斜侵郭,
越女凝妆尽倚楼。
三竺钟声听渐远,
半江微月送归舟。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箫声和鼓声在湖中回荡,十里长的芙蓉花在两岸的秋色中绽放。水草缠绕,青色的船只在水中摇曳,菱歌轻声传来,白色的鸥鸟在洲上低飞。吴山的翠绿斜斜地映照在城郭上,越女们妆容精致,依靠在楼台上。三竺的钟声渐渐远去,半江的微月送走归来的小舟。
注释
- 箫鼓:指古代乐器,箫为吹奏乐器,鼓为打击乐器,此处指音乐声。
- 芙蓉:指荷花,象征着夏秋之季的美丽景象。
- 荇带:水草的缠绕,荇菜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 青雀舫:青色的小船,舫为船的意思。
- 菱歌:指采菱时唱的歌,描绘了水边的生活场景。
- 吴山:指今浙江省的吴山,是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
- 越女:指越地的女子,越地即今浙江一带,著名的越女传说与西湖相关。
- 三竺钟声:指寺庙的钟声,三竺即指三座寺庙,增添了诗的悠远感。
- 微月:指微弱的月光,营造出夜晚的宁静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熥,明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闻名。他的诗歌多以山水为题材,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西湖泛舟》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的高峰时期。西湖作为风景名胜,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徐熥在此泛舟,留下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西湖泛舟》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文人心中的悠闲情趣。诗的开头,夕阳的箫鼓声在湖中回荡,渲染了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气氛,接着描绘了秋天的芙蓉花,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诗中通过“青雀舫”、“菱歌”等意象,传达了湖边人们的生活气息与和谐的自然景观。吴山的翠色与越女的倩影交相辉映,令人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完美融合。最后,随着钟声的渐远,月光的微曚,诗人带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结束了这段泛舟的旅程。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箫鼓起中流: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湖面,箫声和鼓声在水中回响,营造出一种悠扬的氛围。
- 十里芙蓉两岸秋:两岸的芙蓉花盛开,绵延十里,描绘出秋天的迷人景色。
- 荇带乱萦青雀舫:水草缠绕,青色的小船在水中摇曳,增添了画面动感。
- 菱歌低度白鸥洲:采菱时的歌声轻柔,白鸥在洲上低飞,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吴山积翠斜侵郭:吴山的翠绿斜斜地映照在城郭上,表现了山水相依的美丽景象。
- 越女凝妆尽倚楼:越女们妆容精致,倚靠在楼台上,传达出一种优雅的生活状态。
- 三竺钟声听渐远:寺庙的钟声渐渐远去,增添了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气氛。
- 半江微月送归舟:微弱的月光照在江面上,送走归来的小舟,最后带有一丝惆怅和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如“夕阳箫鼓”比喻音乐的悠扬。
- 对仗:诗句的结构整齐,形成对称的美感,如“十里芙蓉”与“半江微月”。
- 拟人:通过“凝妆”的描写,使越女的形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时光。
- 芙蓉:代表着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绽放。
- 青雀舫:象征着自由与惬意的生活。
- 越女:代表着优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 微月:象征着宁静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湖泛舟》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徐熥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荇带乱萦青雀舫”描绘的是: A. 渔舟唱晚
B. 水草缠绕的小船
C. 秋天的芙蓉花
D. 山水相依的景象 -
“三竺钟声”指的是: A. 渔民的歌声
B. 寺庙的钟声
C. 书声琅琅
D. 乡村的鸣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西湖泛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山水的景象,但徐熥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自由与壮阔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