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1-27 03:29:09

古恨未全裁,新恨多于陌上埃。

重到萧梁亡国地,堪哀,欲赋渐无瘐令才。

壮气已蒿莱,一任黄鸡白日催。

满眼迷离魑魅影,奇哉,何处吴儿可买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恨未全裁,新恨多于陌上埃。
重到萧梁亡国地,堪哀,欲赋渐无瘐令才。
壮气已蒿莱,一任黄鸡白日催。
满眼迷离魑魅影,奇哉,何处吴儿可买呆。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仇恨尚未完全消除,而新的仇恨却像路旁的尘埃一样越来越多。
再次来到萧梁这个亡国之地,心中感到悲哀,想写诗却又无从下笔。
壮志已经被打击得如同枯草,任凭黄鸡在白日下催促。
眼前满是迷离的鬼魅影像,真奇怪,哪里有吴儿能让我买得起这份迷惘呢?

注释

  • 古恨:指曾经的仇恨。
  • 陌上埃:路边的尘埃,象征新仇恨的增多。
  • 萧梁亡国地:指历史上萧梁的故地,象征着失落和悲伤。
  • 堪哀:感到悲哀。
  • 渐无瘐令才:渐渐没有写作的灵感和能力。
  • 壮气:指壮志、豪情。
  • 蒿莱:草木枯死的样子,形容壮志被打击。
  • 魑魅影:鬼魅的影子,象征迷惘和不安。
  • 吴儿:指吴地的少年,可能是指希望和救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永济(1814-1877),字子渔,号青阑,晚号怀璧,清代诗人、词人。生于云南,后移居北京。他的诗歌继承了唐宋的传统,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常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南乡子》成诗于清代,正值鸦片战争后的动荡时期,国家贫弱,百姓苦难,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痛心,以及个人壮志难酬的无奈。

诗歌鉴赏

《南乡子》以浓郁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古今仇恨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无奈。诗中“古恨未全裁,新恨多于陌上埃”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苦痛,仇恨的延续就像尘埃一般,难以消散。重到萧梁亡国地,诗人感到无尽的哀伤,想要赋诗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充分展现了对历史的沉重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壮气已蒿莱”,展现了诗人曾有的豪情壮志如今已被现实打击得如同枯草,显示出一种沮丧与无奈。最后两句“满眼迷离魑魅影,奇哉,何处吴儿可买呆”,更是把个人的迷惘与对未来的寻求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期盼。

整首诗在用词上精致而含蓄,情感上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历史的沉痛回望,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对国事、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恨未全裁:古老的仇恨尚未结束,暗示历史的伤痛。
  • 新恨多于陌上埃:新产生的仇恨比路上的尘埃还要多,表达仇恨的不断加深。
  • 重到萧梁亡国地:重返历史上曾经的悲惨之地,感受到更深的悲哀。
  • 堪哀,欲赋渐无瘐令才:感到悲痛,想写诗却无从下笔,表现出无力感。
  • 壮气已蒿莱: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已被打击得如枯草一般。
  • 一任黄鸡白日催:任凭时间流逝,表现出对生命和价值的无奈。
  • 满眼迷离魑魅影:眼前的景象模糊不清,象征迷惘与不安。
  • 何处吴儿可买呆:寻找能带来安慰的人,反映出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陌上埃”将新仇恨比作尘埃,形象生动。
  • 拟人:如“黄鸡白日催”,赋予自然现象以人性。
  • 对仗:如“壮气已蒿莱,一任黄鸡白日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剧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恨:象征历史的伤痛与仇恨。
  • 新恨:象征现实中的纷争与矛盾。
  • 萧梁:代表失落的国家和历史。
  • 魑魅影:象征迷惘、恐惧和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古恨未全裁”中的“古恨”指的是: A. 新仇恨
    B. 历史上的仇恨
    C. 友谊
    D. 爱情

  2. 诗中提到的“萧梁亡国地”是指: A. 一个繁华的城市
    B. 一个失落的国家
    C. 自然风光
    D. 个人的故乡

  3. “壮气已蒿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激昂
    B. 沮丧
    C. 喜悦
    D. 希望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春望》也有类似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南乡子》与《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但《南乡子》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迷茫,而《登高》则是对国家命运的直接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刘永济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