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

时间: 2025-01-26 03:05:43

岩窦常留雪,山雪不有心。

禅衣百衲重,香刹四明深。

驯鹿来衔果,栽松去作林。

自缘冠绂累,未解远公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尧臣的《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

岩窦常留雪,山雪不有心。
禅衣百衲重,香刹四明深。
驯鹿来衔果,栽松去作林。
自缘冠绂累,未解远公寻。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的山洞中,常年留有雪,山上的雪却没有心情。
禅师的衣服是用一百片布料缝制而成,香火缭绕的寺庙在四明山深处。
驯鹿来衔着果实,栽种的松树长成了森林。
我只因被冠绂所累,未能懂得你远道而来的问候。

注释:

  • 岩窦:指山中的洞穴。
  • :这里指情感或意识,暗指雪没有主动的情感。
  • 禅衣:禅宗僧人所穿的衣服。
  • 百衲:指用多片布拼缝而成的衣服,象征简朴。
  • 香刹:指香火缭绕的寺庙。
  • 四明:四明山,地名。
  • 驯鹿:驯化的鹿。
  • 衔果:嘴巴叼着果实。
  • 冠绂:指头上的装饰,象征身份的束缚。
  • 远公:指远道而来的朋友或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东皋,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和词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作品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梅尧臣回应达观禅师的寄赠,表达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厚的哲理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与体悟。首联“岩窦常留雪,山雪不有心”通过对比,传达了自然界的冷漠与人心的复杂,雪在岩窦中静静积累,而山上的雪却似乎没有情感,暗示了自然与人心的不同。在这静谧中,禅衣的“百衲重”不仅体现了禅宗的简朴与淡泊,也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与牵挂。

接下来的“驯鹿来衔果,栽松去作林”描绘了自然生机的画面,驯鹿衔果,栽松成林,传达出一种和谐与安宁的境界,似乎在暗示人们应当向自然学习,寻求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自缘冠绂累,未解远公寻”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渴望自由与解脱,却因为身份的束缚而无法追寻至高的境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出一种禅意的哲学,令人深思而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岩窦常留雪”:描绘出山洞常年积雪的宁静与冷清。
  2. “山雪不有心”:山上的雪似乎无情,反映自然的冷淡。
  3. “禅衣百衲重”:禅衣裁缝复杂,象征禅宗的简朴与世俗的重担。
  4. “香刹四明深”:四明山中寺庙香火缭绕,象征灵性与精神的追求。
  5. “驯鹿来衔果”:生动描绘自然的和谐美好,驯鹿带来的果实是自然的馈赠。
  6. “栽松去作林”:描绘松树的生长,象征希望与未来。
  7. “自缘冠绂累”:表达身份的束缚,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8. “未解远公寻”:诗人未能理解远道而来的问候,暗示内心的迷惘。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与人心的对比,增强诗意。
  • 隐喻:雪与心情的隐喻,丰富内涵。
  • 意象:生动的自然意象,形成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追求,表达了对内心自由的渴望与对世俗束缚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冷静。
  • 禅衣:象征简朴、超然。
  • 驯鹿: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香刹:象征灵性与精神的追求。
  • 松树: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岩窦”指的是: A. 山上的雪
    B. 山中的洞穴
    C. 禅宗的寺庙
    D. 诗人的心情

  2. “禅衣百衲重”中的“百衲”主要指: A. 一百个和尚
    B. 用多片布拼缝而成的衣服
    C. 一百种衣服
    D. 辛苦的生活

  3. 诗中提到的“远公”指的是: A. 禅师
    B. 诗人
    C. 朋友或高人
    D. 驯鹿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与人心的宁静,但梅尧臣更强调禅宗的哲学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之美,表现出不同的诗人视角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