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博遗浙姜建茗》

时间: 2025-01-11 14:32:27

吴姜渍吴糟,越茗苞越箨。

咀辛聊案杯,啜味可奴酪。

但拜故人贶,何言为物薄。

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姜渍吴糟,越茗苞越箨。
咀辛聊案杯,啜味可奴酪。
但拜故人贶,何言为物薄。
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吴地的姜浸泡在当地的酒糟中,越地的茶叶包裹着嫩芽。
嚼着辛辣的食物,随便在桌上喝酒,品尝的味道就像是牛奶一样美好。
只愿向老朋友致敬,何必说这些东西太简单。
我的内心容易厌倦和满足,不像是填满沟壑那样简单。

注释:

  • 吴姜:指的是产自吴地的姜,香味浓烈。
  • 吴糟:指的是吴地的酒糟,用于发酵和调味。
  • 越茗:指的是越地的茶叶,青翠而嫩。
  • :指的是茶叶的嫩芽或新生的芽叶。
  • 咀辛:咀嚼辛辣的食物。
  • 奴酪:比喻美味的饮品,这里指代酒。
  • :赠送、馈赠。
  • 物薄:指物品简单、平常。
  • 沟壑:比喻心灵的空虚或欲望的深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世瑶,号松溪,宋代诗人,出生于江西。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真挚感人的诗风而著称,追求真情实感,注重生活细节,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与友人聚会时,借饮酒作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独到理解。诗中的食物与饮品并非单纯的描写,更是对生活中细微幸福的追求与珍惜。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李国博遗浙姜建茗》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中通过对吴地的姜和越地的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地方特产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饮食的独到见解。通过“咀辛聊案杯,啜味可奴酪”一句,诗人把饮食的辛辣与醇厚的酒味融汇在一起,既表现了酒席上的欢愉气氛,也折射出人际交往中情感的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反思,提到“但拜故人贶,何言为物薄”,诗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重于物质的丰厚,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最后一句中,“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内心的满足与空虚并非通过物质来填补,而是来自于与朋友的真诚交流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姜渍吴糟:描写吴地的特产,强调地理文化的独特性。
  2. 越茗苞越箨:用越地的茶叶来对比,展现丰富的地域特色。
  3. 咀辛聊案杯:体现了欢聚时的轻松和愉悦,强调饮食的享受。
  4. 啜味可奴酪:通过比喻传达饮品的美味,提升生活的情趣。
  5. 但拜故人贶: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与敬重。
  6. 何言为物薄:强调情感的厚重胜过物质的丰盈。
  7. 我心易厌足:自我反思内心的满足与厌倦。
  8. 不比填沟壑:以比喻强调内心真正的需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啜味可奴酪”,用牛奶比喻酒的美味,增强了饮品的吸引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辛辣与生活的气息,代表地道的地方文化。
  • :代表清香与雅致,象征精神层面的追求。
  • :象征着友情与欢聚,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 :象征着友谊的馈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吴姜和越茗分别代表哪个地区的特产?

    • A. 吴地和越地
    • B. 汉地和唐地
    • C. 齐地和燕地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饮品“可奴酪”是用来比喻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物质丰厚胜过友谊的观点。(对/错)

答案:

  1. A
  2. 美味的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饮酒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有对友谊的重视,但梅的诗更突出生活细节的美,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情感的深邃与人生的悲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全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