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阁遇雨观澜》

时间: 2025-01-26 02:50:26

一笑登临晚,江流接太虚。

自惭云出岫,争讶雨随车。

慷慨十围柳,周回千里鱼。

故园堤好在,夜梦绕吾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快阁遇雨观澜
文天祥 〔宋代〕

一笑登临晚,江流接太虚。
自惭云出岫,争讶雨随车。
慷慨十围柳,周回千里鱼。
故园堤好在,夜梦绕吾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傍晚登上高处,看到江水与天空相接的壮丽景象,心中感到羞愧,因自己如同云朵般浮动,惊讶于雨水伴随车马而至。感叹柳树的苍翠与鱼群的悠游,思念故乡的堤岸,夜晚的梦境中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家。

注释:

  • 一笑:指带着笑容,心情愉悦。
  • 登临:指登上高处,俯瞰远方。
  • 太虚:指广阔无际的天空。
  • 自惭:自感惭愧。
  • 云出岫:云从山岫中升起,形容云的悠然。
  • 争讶:争先恐后地感到惊讶。
  • 十围柳:形容柳树繁茂,围绕成十围。
  • 故园堤:指故乡的堤岸。
  • 吾庐:指自己的家。

典故解析: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对故乡和家国的思念,以及在动荡年代的无奈和悲愤。这首诗写于他身处逆境时,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谷,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而闻名,尤其是在元朝入侵之际,他不惜以身殉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文天祥被俘期间,身处逆境,他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自由与故乡的渴望,寄托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歌鉴赏:

《快阁遇雨观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的“一笑登临晚”展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愉悦,然而随着对“江流接太虚”的观察,诗人又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在面对广阔的自然时显得渺小而无力。

接下来的“自惭云出岫”则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自省,随着雨水的到来,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命运的无常和不确定,雨水的随之而来,不仅突显了自然的变幻,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慷慨十围柳,周回千里鱼”则描绘了自然的繁茂与生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内心依然向往生命的力量与美好,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赞美。

最后一句“故园堤好在,夜梦绕吾庐”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梦中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家,体现了对家园的无尽牵挂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笑登临晚:诗人登上高处,带着微笑,感受到傍晚的宁静。
  2. 江流接太虚:江水与天空相连,景色壮丽,令人心旷神怡。
  3. 自惭云出岫:因看到自如的云朵而感到羞愧,暗示自己心境的浮躁。
  4. 争讶雨随车:意外发现雨水伴随而来,感叹自然的变化。
  5. 慷慨十围柳:柳树茂盛,生机勃勃,展示了自然的生机。
  6. 周回千里鱼:水中鱼群自由欢游,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7. 故园堤好在:思念故乡的美好,堤岸依旧存在。
  8. 夜梦绕吾庐:夜晚梦中总是回到自己的家,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与天空的接壤比作无尽的辽阔,增强了意象的深度。
  • 拟人:雨水似乎有灵性,随车而来,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过往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情怀。

意象分析:

  • 江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 :代表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象征着柔韧与生命的顽强。
  • :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无忧无虑的状态。
  • 故园:代表着温暖与归属感,承载着诗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流接太虚”意指什么?

    • A. 江水与天空相连
    • B. 江水在流淌
    • C. 天空中的云朵
  2. 诗人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 A. 自己的处境
    • B. 自然的美丽
    • C. 对故乡的思念
  3. “夜梦绕吾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家乡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春望》:在动乱时期表达对国家的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诗文选》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