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齐杳冥际,迥与世尘违。
席上山河近,天边桑柘微。
人间已飘洒,栋里始纷霏。
草树收残照,逍遥久未归。
白话文翻译:
在高远的云际,幽深而不可见,
与世俗的尘埃格外不同。
席间的山河如此接近,
而天边的桑树和柘树却显得微弱。
人间的雨雪已经飘洒,
而屋檐下的纷飞开始显现。
草木在残阳中收敛光辉,
我已在外逍遥,久未归来。
注释:
- 高齐:高远而齐整,形容云层的高度和整齐。
- 杳冥:深远而幽暗,形容天空的深邃。
- 尘违:尘世的纷扰与其相违离。
- 席上:席间,指坐在席子上,意喻身处山河之间。
- 桑柘:桑树和柘树,象征乡村的自然、朴素的生活。
- 飘洒:雨雪等自然现象的降落。
- 纷霏:纷飞的雪花或雨点。
- 残照:夕阳的余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致力于政治改革,崇尚儒家思想,崇尚实用,反对奢华,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司马光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云际亭》创作于北宋时期,诗人在一个安静的亭子中,观看自然景色,思考人生。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体现出诗人追求宁静的心态。
诗歌鉴赏:
《云际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高坐亭中,俯瞩自然的情景。从“高齐杳冥际,迥与世尘违”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环境非常清幽,与尘世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他在山河之间,感受到自然的亲近,心灵的宁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又通过“人间已飘洒,栋里始纷霏”描绘了人间的纷扰与苦闷,似乎在提醒自己,虽然身处美景之中,但人世间的种种依然无法逃避。最后“草树收残照,逍遥久未归”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自己虽然在外逍遥,但内心仍然难以摆脱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自然与人世的关系更为深刻,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齐杳冥际:描绘云层高远而遥不可及,给人以深远的感觉。
- 迥与世尘违:强调诗人与整个尘世的不同,彰显诗人的超然脱俗。
- 席上山河近:暗示诗人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到身边的美好山河。
- 天边桑柘微:桑树和柘树在远处显得渺小,象征乡村的朴素。
- 人间已飘洒:说明人世间的种种烦恼和琐事开始显露。
- 栋里始纷霏:屋檐下的纷乱,暗示着生活的复杂。
- 草树收残照:草木在夕阳下显得愈发宁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逍遥久未归:表达了对逍遥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归属的缺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自然与尘世的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
- 象征:桑柘树象征乡村的自然生活,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拟人:草树在夕阳下“收残照”,赋予自然以情感,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流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尘世纷扰的逃避,以及对归属与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致,抒发内心感受,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际: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山河: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心灵的归属。
- 桑柘:乡土的象征,暗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飘洒:自然现象,象征人世间的纷扰与不安。
- 残照:夕阳的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齐杳冥际”中的“杳冥”意指: A. 清晰可见
B. 深远幽暗
C. 热闹繁华
D. 平淡无奇 -
诗中“人间已飘洒,栋里始纷霏”主要表达了: A.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琐事的无奈
C. 逍遥自在的生活
D. 对归属的思考 -
诗中提到的“桑柘”象征: A. 城市生活
B. 乡村自然
C. 人际关系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王维的诗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司马光的《云际亭》则更加突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