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缺月出东山,鸡鸣人度关。
平安争趁市,歌啸振清湾。
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
知是贤侯在,闾阎免苦艰。
白话文翻译:
缺月从东山升起,鸡鸣声中人们过了关口。
大家都在争着去市场,歌声和欢叫声在清澈的海湾中回荡。
米价已经习惯了三钱一斗,衣服的花样引人注目,五条裤子各有斑纹。
知道是贤良的侯爷在治理,街坊邻里免除了辛苦和艰难。
注释:
- 缺月:指的是月亮的缺角,象征着缺失或不完整。
- 鸡鸣:鸡叫声,表示清晨的到来,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
- 平安:指的是安宁的状态,人们纷纷争着去市场,表现出生活的富足与安定。
- 米惯三钱价:米的价格已经稳定在三钱,这反映了经济的丰裕。
- 衣誇五裤斑:形容衣服的花样各异,表现了人们生活的富裕。
- 贤侯:指的是有德行的统治者,治理有道,减轻百姓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霍与瑕,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以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民生和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社会相对安定时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统治者治理有道的感激。
诗歌鉴赏:
《升平乐》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社会场景。诗中以“缺月出东山”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鸡鸣声响起,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人们在平安中争相前往市场,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提到的“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不仅反映了经济的繁荣,也传达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提到“贤侯”,让人感受到统治者的德行对民众生活的积极影响。诗人通过对社会经济状况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治理有道的统治者的感激之情,从而引发读者对社会和谐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生动,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映,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幅生动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缺月出东山:描绘了夜空中月亮的缺角,从东山升起,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新一天的来临。
- 鸡鸣人度关:鸡鸣声响起,人们开始出行,象征着生活的恢复与活力。
- 平安争趁市:人们在安宁的环境中,纷纷前往市场,展现了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 歌啸振清湾:歌声和欢叫声在海湾中回荡,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气氛。
- 米惯三钱价:米的价格稳定,表明经济的繁荣。
- 衣誇五裤斑:衣服的花样多样,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富裕。
- 知是贤侯在:知道是有德行的统治者在治理,说明民众对统治者的信任与感激。
- 闾阎免苦艰:街坊邻里免于艰辛,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缺月”与“鸡鸣”,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意象:以“月”、“鸡鸣”、“市场”等自然与人文意象来营造场景。
- 比喻:将社会的繁荣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统治者治理有道的感激,以及对社会安定繁荣的赞美,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缺月:象征缺失与期待,暗示新的开始。
- 鸡鸣:象征清晨与新生,预示着生活的开始与希望。
- 平安:代表社会的安定,民众的幸福。
- 米:象征物质富裕与生活的保障。
- 衣: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霍与瑕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贤侯”指的是谁?
- A. 一位有德的统治者
- B. 一位商人
- C. 一位诗人
- “米惯三钱价”所反映的是什么?
- A. 物价上涨
- B. 经济繁荣
- C. 生活困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津》——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升平乐》均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前者更偏重于自然美,而后者则强调了社会生活的富足与安定。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霍与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