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刁经臣山居时已应辟西幕》
时间: 2025-01-10 22:05: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刁经臣山居时已应辟西幕
作者:梅尧臣
向不乐郡府,遂云归田园。
结庐复种蓺,草树日已繁。
散帙理旧学,了然无俗喧。
春雨一回过,览耕登古原。
青山每自爱,霁色当衡门。
故人苟来往,名宦未尝言。
趣适已不浅,道心良亦存。
忽闻辟书至,便令驱犊辕。
岂期同瓠瓜,长系蒿莱根。
始知古君子,出处惟义敦。
白话文翻译
我向来不喜欢在郡府里生活,因此决定回到田园中去。
在这里搭建茅屋,再次种上蔬菜,草木已经繁茂。
我整理旧书,心中明了,没有世俗的喧嚣。
春雨过后,我欣赏耕作,登上古老的原野。
青山总是让我喜爱,晴空映照在衡门前。
旧友如果来往,我从不提及官职荣华。
闲适的生活已经很深厚,内心的道理也依然存在。
忽然听说有书信送来,便命人驱赶牛车。
岂料与同伴们的交情,像葫芦和莱根一样紧密。
我才明白古代的君子,处世的根本在于义理和敦厚。
注释
- 郡府:指地方官署或官府。
- 田园:田野和农田,象征归隐的生活。
- 蓺:指蔬菜。
- 散帙:散开书卷,理顺旧学。
- 春雨一回过:春天的雨水经过一次,指春雨滋润万物。
- 衡门:指衡山的门,象征山水的清幽。
- 名宦:指官职和名声。
- 趣适:指闲适的生活。
- 辟书:指邀请或推荐书信。
- 犊辕:牛车的辕,驱动牛车的杠。
- 瓠瓜:古代一种植物,象征友情。
- 蒿莱根:意指简单朴素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提倡自然、真实的生活方式。其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情感的抒发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隐居田园时,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古代君子品德的认同。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题刁经臣山居时已应辟西幕》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厚热爱与对官场名利的淡泊态度。整首诗通过娓娓道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耐人寻味。诗的开头,诗人直言对郡府生活的不喜,转而归向田园,显示了其向往自然、追求简朴的心态。接着描绘了他在田园中种菜、读书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方式,仿佛在告诉读者,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描写中,诗人用“春雨一回过,览耕登古原”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显示了诗人对耕作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青山与晴空的描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象征着理想与自由。此外,诗人提到旧友之间的往来,不谈名利,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表明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相当成功,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画面,展现出诗人在追求道德理想与精神归宿上的执着与坚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不乐郡府,遂云归田园:诗人表明对官府生活的不满,选择回归田园。
- 结庐复种蓺,草树日已繁:描绘在田园中安居乐业的情景,表现出自然的繁茂。
- 散帙理旧学,了然无俗喧:在田园中整理书籍,心中清静没有世俗的喧嚣。
- 春雨一回过,览耕登古原:春雨滋润大地,诗人欣赏耕作的情景。
- 青山每自爱,霁色当衡门:诗人对青山的爱意,晴空映照在门前,充满生机。
- 故人苟来往,名宦未尝言:旧友来往时,诗人不提及官场的荣华富贵。
- 趣适已不浅,道心良亦存:闲适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内心的道理也依然存在。
- 忽闻辟书至,便令驱犊辕:听说有书信送达,命人驱赶牛车。
- 岂期同瓠瓜,长系蒿莱根:与友人的关系如葫芦与莱根般紧密。
- 始知古君子,出处惟义敦:最后明白古代君子重视义理与品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情比作葫芦与莱根,形象生动。
- 对仗:如“趣适已不浅,道心良亦存”,展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 意象:青山、春雨、草木等意象,体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情感的交融。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梅尧臣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对古代君子品德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与理想。
- 春雨:象征滋润与生机。
- 田园:象征归隐与安宁。
- 故人:象征友情与人际关怀。
- 书籍:象征知识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为何选择归田园生活?
- A. 喜欢名利
- B. 对官府生活的不满
- C. 想要旅行
- D. 想要学习
-
诗中提到“青山”,它象征什么?
- A. 官场
- B. 自然与理想
- C. 战争
- D. 财富
-
“岂期同瓠瓜,长系蒿莱根”这句的意思是?
- A. 友谊脆弱
- B. 友谊深厚
- C. 友谊复杂
- D. 友谊无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陶渊明:两位诗人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梅尧臣在诗中更强调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而陶渊明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个人的道德理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