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孙浦二都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归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2:15:36

拜垄忽生寒食心,应缘春入感啼禽。

泪沾宿草根仍冻,马立荒沙迹已深。

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阴森。

归鞍却望原头路,羃历轻烟物景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拜垄忽生寒食心,应缘春入感啼禽。
泪沾宿草根仍冻,马立荒沙迹已深。
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阴森。
归鞍却望原头路,羃历轻烟物景沉。

白话文翻译:

在拜祭的垄上,忽然感受到寒食节的气息,春天的到来触动了啼鸣的鸟儿。
眼泪沾湿了仍然冰冷的宿草,马儿站在荒凉的沙地上,足迹已经深深留下。
田间的老农因风寒而停下了耕作,山间的房子在白天显得阴森沉寂。
回首望去,原路依然在,轻烟缭绕,物景朦胧而沉重。

注释:

  1. 拜垄:指祭拜的土堆。
  2. 寒食心:指因寒食节而生的感慨或情绪。
  3. 泪沾:泪水沾湿。
  4. 宿草:旧草,指草地上残留的草。
  5. 荒沙:荒凉的沙地。
  6. 辍耕:停止耕作。
  7. 料峭:形容寒冷的风。
  8. 阴森:阴暗而冷清。
  9. 归鞍:归途中骑马。
  10. 羃历:轻烟缭绕。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自春秋时期的寒食节,常常是人们在这一天纪念忠臣,表达对逝去亲友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以七言诗和五言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风光。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可能是在一些人事变迁或节令变换中产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用“拜垄”引入,传达出一种祭祀的庄重与对逝去者的怀念。寒食节的气息伴随着春天的来临,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啼鸣的鸟儿,更是增添了一层生动的意象。

接下来的描写中,泪水沾湿了冰冷的草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对故土的眷恋。马儿在荒沙中驻足,意味着过往的痕迹已经深深烙印在心中,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无情。

后面两句“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阴森”,则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冷清与生活的艰辛。田间的老农因寒风而停下耕作,山房在白天也显得阴沉,这些描写使得整首诗弥漫着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气氛。

最后,归鞍回望,轻烟缭绕,诗人又一次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整体上,诗的情感贯穿始终,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拜垄忽生寒食心:在祭拜的土堆上,突然涌起了对寒食节的思绪。
    • 应缘春入感啼禽:春天的到来使得鸟儿啼鸣,更加触动了我的情感。
    • 泪沾宿草根仍冻:眼泪沾湿了仍然冰冷的旧草,表现出内心的悲凉。
    • 马立荒沙迹已深:马儿在荒凉的沙地上停下,足迹已深,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野老辍耕风料峭:田间的老农因寒风而停止耕作,描绘出生活的艰辛。
    • 山房开昼日阴森:山间的小屋在白天显得阴森,表现出孤寂。
    • 归鞍却望原头路:骑马回家时,回头望去,依然是熟悉的道路。
    • 羃历轻烟物景沉:轻烟缭绕,物象模糊,呈现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食节与春天的到来相结合,形成对比。
    • 拟人:使得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 对仗:如“野老辍耕”和“山房开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自然与人事的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 寒食节:象征着对逝去亲友的怀念。
  • 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但在诗中却带来一种复杂的情感。
  • 泪水与草根:象征着悲伤与失落。
  • 荒沙与马:象征着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 阴森的山房:象征着内心的孤寂与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寒食节
    • D. 春节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

    • A. 春天的鸟鸣
    • B. 荒凉的沙地
    • C. 田间的老农
    • D. 祭拜的土堆
  3. 诗中“归鞍却望原头路”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安宁
    • D. 激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经历,情感更为激昂,而梅尧臣则更为细腻与内敛。

参考资料:

  • 《中国宋诗选》
  • 《梅尧臣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