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郎中知江阴》
时间: 2025-01-10 22:0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郎中知江阴
持归汉省青绫被,
去看吴都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伏,
鸣铙入境野云飘。
鱼穿杨柳夸鲜脍,
人采芙蓉学细腰。
家有二槐为太守,
弟兄谁似李文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王郎中前往江阴的情景。诗人提到他将一条青绫被子带回汉省,准备去看吴都的白马潮。叠鼓声传来,渡江时寒浪翻滚,铙声响起,进入境内,云彩在空中飘荡。鱼儿穿行在杨柳间,显示出新鲜的美味,挑选芙蓉的人则在学习如何婀娜多姿。诗人最后提到家中有两棵槐树作为太守的象征,感慨没有其他人像李文那样丰盈美好。
注释:
- 青绫被:青色的绫织物制成的被子,象征温暖与关怀。
- 白马潮:吴都指的是今江苏省南京,白马潮是指江水涨潮时的景象。
- 叠鼓:一种鼓乐,传递出节奏感和氛围。
- 鸣铙:铙,古代的一种乐器,鸣响时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 鲜脍:新鲜的鱼肉,通常用来形容美味的食物。
- 细腰:形容女子的婀娜身姿。
- 槐:槐树,象征着官职与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与苏轼、黄庭坚并称。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写实,常以民间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反映出当时江南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阴的美丽风光和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前两句以实物开篇,立刻引入了送别的主题,青绫被的提及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情感的寄托。接着,诗人描绘了壮阔的江潮和悠扬的乐声,营造出一种动感与气氛,表现出对江南自然景观的热爱。
后四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阴的生活场景,鱼游柳间与人采芙蓉的画面生动有趣,体现了生活的美好。最后一句提到家中槐树,隐喻了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可与反思。
整首诗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感慨,蕴含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持归汉省青绫被:诗人提到带回的被子,展现了他对友人的关怀。
- 去看吴都白马潮:描写即将到来的旅程,暗示着离别的情绪。
- 叠鼓渡江寒浪伏:鼓声与波浪交织,营造出气氛,表达壮阔的景象。
- 鸣铙入境野云飘:铙声响起,传递出一种庄重的情感,描绘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 鱼穿杨柳夸鲜脍:展示江南丰富的水产资源,体现生活的美好。
- 人采芙蓉学细腰:生动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隐含着对女子姿态的赞美。
- 家有二槐为太守:槐树象征着地位,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 弟兄谁似李文饶:李文饶的提及则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穿杨柳”暗喻生活的丰富多样。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较为工整,展现了诗人的修辞能力。
- 意象:通过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的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绫被:温暖与情感的象征。
- 白马潮:江河的豪迈与壮丽。
- 鱼、杨柳: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芙蓉、细腰:女性的美丽与生活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绫被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权力
- C. 财富
-
叠鼓声传达了怎样的氛围?
- A. 悲伤
- B. 庄重
- C. 喧闹
-
家有二槐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地位
- C. 友谊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送王郎中知江阴》与王维的《送友人》,两者都描写了送别的情感,但王维的诗更为沉郁,梅尧臣则更具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示了不同的诗风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梅尧臣传记及诗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