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佛阁晚望,雪山数十峰如烂银,晁耀暑光中》

时间: 2025-02-04 15:34:26

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雪兴正照天西角,日影长浮雨上头。

峰顶何曾知六月,尘间想已别三秋。

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雪兴正照天西角,日影长浮雨上头。
峰顶何曾知六月,尘间想已别三秋。
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感受。诗中提到,层层叠叠的青山代表着九州大地,浩瀚的宇宙在变化中显得无比悠远。雪光照耀着西天的角落,阳光的影子在雨云上悠然飘浮。山峰的顶端怎会知道六月的来临,世间的尘事似乎已经与三秋相隔。寺庙的佛像似乎想要留住游人,然而广阔的原野和金色的桥梁在夕阳下仍未收工。

注释:

  • 苍然:形容青色的样子,这里指青山。
  • 大千:指宇宙,形容广阔无边。
  • 雪兴:指雪的光辉。
  • 佛毫:指佛像的光辉或气息。
  • 金桥:指金色的桥梁,可能是自然景色中的一部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某个傍晚,作者在请佛阁游览时写下,借助壮丽的雪山景观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哲思。开篇即以“垒块苍然是九州”引出广袤的自然,接着通过“大千起灭”表达时间的流转与变化,隐含宇宙的无常。接下来的描写通过雪光和日影,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尤其是“峰顶何曾知六月”,让人感受到时间的错位,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则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佛像欲留人驻足,似乎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垒块苍然是九州:青山层叠,象征着广袤的九州大地。
  2. 大千起灭更悠悠:宇宙变化无常,时间悠长。
  3. 雪兴正照天西角:雪的光辉照亮了西方的天空。
  4. 日影长浮雨上头:阳光的影子在雨云上方游荡。
  5. 峰顶何曾知六月:山顶不知道时间的流逝,六月已至。
  6. 尘间想已别三秋:人间的事物似乎与三秋已渐行渐远。
  7. 佛毫似欲留人住:佛像的光辉似乎想要留住游人。
  8. 横野金桥晚未收:在傍晚,广阔的金色桥梁依旧未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联系,增强意象。
  • 拟人:佛像似乎具有人性,表达了对人的关怀。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苍然:青山,象征着坚固与永恒。
  • :纯洁与高远,代表着天地间的美好。
  • 佛毫:光辉,象征着智慧与精神的指引。
  • 金桥:自然的美丽与人生旅途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范成大
    C. 杜甫

  2. “雪光照耀”中的“雪”象征什么? A. 时间
    B. 纯洁与高远
    C. 世俗

  3. 诗中提到的“金桥”象征着? A. 财富
    B. 人生旅途
    C. 友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范成大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范成大更注重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哲思,而王维则多表现出宁静与和谐的田园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范成大诗文集》
  • 相关古典诗词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