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子昂五花马图》
时间: 2025-01-11 04:5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子昂五花马图
作者:杨维桢
赵公马癖如邓公,
曾骑赐马真龙骢。
沤波亭上风日静,
想像天厩图真龙。
乌云满身云满足,
紫焰珠光夺双目。
九花风细虬欲飞,
五色波清锦初浴。
只今买骨黄金台,
圉家豢牧皆驽材。
将军临阵托生死,
照陵石马空遗哀。
此图年深神亦化,
后来何人夸笔亚。
不见真龙空见画,
犹得千金索高价。
白话文翻译
赵公的马癖如同邓公,曾经骑的赐马真是龙骢。沤波亭上,风和日丽,我想象着天厩中那幅真龙的图画。乌云笼罩全身,云彩也显得十分充实,紫焰与珠光夺人眼目。九花的风细细地飘动,五色的波浪如同刚洗过的锦缎。如今只是买骨的黄金台,马圈里的饲养都是劣马。将军在阵上托生死,照陵石下的石马空留遗憾。此图经过多年,神韵也已化为无形,后来还有谁能夸赞这画作呢?看不见真龙,空有画作,仍然能以千金的价格索要。
注释
- 赵公:指赵公明,古代传说中的财神,特指其对马的喜好。
- 邓公:指邓小平,文中借用其名,暗指有名望的人。
- 真龙骢:指真正的良马,骢马是指色泽光亮的马。
- 沤波亭:指一种亭子,环境幽静适合思考。
- 天厩:指天上的马厩,寓意美好的事物。
- 九花风细虬欲飞:形容马的奔腾,活灵活现。
- 黄金台:象征财富的地方。
- 圉家:马圈的主人。
- 将军:指战士,生死存亡在于战场。
- 照陵石马:指的是石刻的马,象征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约1296-137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题子昂五花马图》创作于元代,杨维桢在此诗中通过描绘马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马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与自由,而诗中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古今的差异,反映出诗人对马的热爱及对社会风气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子昂五花马图》是一首通过描写马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复杂情感的作品。诗中开篇即以赵公和邓公的马癖作引,展示了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文化地位,紧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读者仿佛置身于风日静好的沤波亭中,体会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通过乌云、紫焰、九花风等意象,将马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了马的优雅与力量。然而,随着诗意的转折,诗人开始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如今的马只剩下劣质的,黄金台上买骨的景象让人心生无奈,甚至将军在阵上生死未卜,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力和悲哀。
最后,诗人以“此图年深神亦化”作结,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深切感慨。这幅画作虽然仍然可以以千金价格交易,但却失去了曾经的真龙精神,令人感到无比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赵公马癖如邓公:借用历史人物,指代对马的热爱。
- 曾骑赐马真龙骢:回忆曾经拥有的良马,强调马的珍贵。
- 沤波亭上风日静:描绘静谧的环境,营造出舒适的诗意。
- 想像天厩图真龙: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乌云满身云满足:暗示马的壮丽与强大。
- 紫焰珠光夺双目:形象生动,展示马的魅力。
- 九花风细虬欲飞:传达马的灵动与活力。
- 五色波清锦初浴:比喻马的美丽,宛如刚洗净的锦缎。
- 只今买骨黄金台:反映现实的无奈,财富并不代表品质。
- 圉家豢牧皆驽材:揭示社会中的劣马现象,令人失望。
- 将军临阵托生死:表现对战士命运的关心。
- 照陵石马空遗哀:象征无法实现的理想与遗憾。
- 此图年深神亦化: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价值的变迁。
- 后来何人夸笔亚:感叹后人对艺术的认知与追求。
- 不见真龙空见画:对比真实与虚幻,表达失落感。
- 犹得千金索高价:讽刺人们对名利的盲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比作真龙,象征着力量与尊贵。
- 拟人:用风、波等拟人化手法,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整体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美好事物的怀念,对现实中劣质马的失望,以及对艺术价值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和自我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力量、自由与美好。
- 乌云、紫焰:暗示马的壮丽与神秘。
- 黄金台、石马:象征财富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真龙骢”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马
- C. 一种鸟
-
诗人对现状的态度是?
- A. 满意
- B. 失望
- C. 无所谓
-
“此图年深神亦化”中的“神”指的是什么?
- A. 画的神韵
- B. 马的灵魂
- C. 诗人的思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但更侧重于豪放与酒的畅快。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更加悲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