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4:20:19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

閒阶途广露,凉宇澄月阴。

婵娟影池竹,疏芜散风林。

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

暗道空已积,干直愧蓬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
閒阶途广露,凉宇澄月阴。
婵娟影池竹,疏芜散风林。
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
暗道空已积,干直愧蓬心。

白话文翻译:

在高秋的夜晚,宁静而深邃,神灵栖息其中。
闲暇的台阶上,露水广泛铺陈,凉爽的天空下,月光澄明清冷。
皎洁的月影映照在池塘的竹影中,疏落的芜草在风中轻轻摇曳。
我心中深厚的情感与清爽的节气相互共鸣,吟咏的言辞激发着道德的音响。
幽暗的道路上已经积满了尘埃,直立的身影让我感到愧疚,仿佛是蓬草般卑微。

注释:

  • 高秋:指深秋的季节,天气清凉,夜空明朗。
  • 神居:指神灵居住的地方,形容环境的肃穆。
  • 閒阶:指宽阔的台阶,表示静谧而清幽的场所。
  • 婵娟:指明月,形容其明亮美丽。
  • 渊情:指深厚的情感,形容情感的深邃。
  • 兴德音:指激发道德和美德的声音,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约384年-约426年),字允和,号涂山,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出生于南朝宋的建康(今南京)。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深思,同时也流露出对德行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以高秋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开头两句“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展现出秋夜的清冷与幽静,给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月光、露水、竹影等自然景物,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最后两句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自省。整体上,诗歌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道德的追求,给人以清新之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秋夜方静:描绘高秋的夜晚,宁静而深邃。
  2. 神居肃且深:神灵栖息的地方显得肃穆而深沉。
  3. 閒阶途广露:宽阔的台阶上露水闪烁,清凉的感觉。
  4. 凉宇澄月阴:凉爽的天空下,月光清澈而冷淡。
  5. 婵娟影池竹:明月的影子映在池塘的竹影上,美丽而动人。
  6. 疏芜散风林:稀疏的杂草在风中摇动,带来自然的气息。
  7. 渊情协爽节:深厚的情感与清爽的季节相互映衬。
  8. 咏言兴德音:吟咏的言辞激发了道德的声音。
  9. 暗道空已积:幽暗的道路上已积满尘埃。
  10. 干直愧蓬心:直立的身影使我感到愧疚,形容内心的卑微。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体现了工整的对仗。
  • 比喻:将明月比作“婵娟”,形象生动。
  • 意象:通过“竹影”、“风林”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以及在宁静环境中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体现出一种追求道德和美德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夜:象征宁静与深思的时刻。
  • 明月:代表纯洁与理想,映衬诗人的情感。
  • 竹影:象征坚韧与高洁,反映诗人的志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秋夜方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宁静
    c) 激动

  2. “婵娟影池竹”中的“婵娟”指的是: a) 星星
    b) 明月
    c) 太阳

  3. 诗中提到的“渊情”指的是什么? a) 流动的水
    b) 深厚的情感
    c) 短暂的快乐

答案:

  1. b) 宁静
  2. b) 明月
  3. b) 深厚的情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谢朓的《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谢朓更注重自然的意境与内心的情感结合,而李白则侧重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谢朓诗词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