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南屏山漫兴》
时间: 2025-01-26 05:0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南屏山漫兴
作者: 孙一元 〔明代〕
客中此日逢佳节,
扶醉来登千树林。
斜日碧云秋寺净,
折荷残苇晚湖深。
中原目送双流泪,
老马时存万里心。
何处草堂还可借,
杜陵今有卜居吟。
白话文翻译:
在外乡的我,今天正逢重阳佳节,
扶着醉意来到千树林中登高。
斜阳映照下的碧云,秋天的寺庙显得格外清净,
我在深邃的湖边折下残荷,旁边是荒芜的苇荡。
我目送中原方向,悄然流下双泪,
就像老马常怀远行的心。
何处的草堂还可以暂时借住?
如今杜陵有诗人吟唱着归隐的生活。
注释:
- 佳节:指重阳节。
- 扶醉:扶着醉意,意指微醉。
- 千树林:指山中树木繁多,景色优美。
- 斜日:傍晚的阳光。
- 碧云:清澈的秋天天空。
- 秋寺:秋天的寺庙,常用于象征宁静和清净。
- 折荷:折断荷花,象征秋天的凋零。
- 残苇:凋零的芦苇,表现出秋天的萧瑟。
- 双流泪:流下双泪,表达内心的忧伤。
- 老马时存万里心:老马虽老仍怀有千里之志,象征不屈的精神。
- 草堂:隐士的住所,借指隐居之地。
- 杜陵:杜甫的故乡,以杜甫为代表的隐士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一元,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抒情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重阳佳节,表现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明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九日登南屏山漫兴》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哲思的诗作。诗人在重阳佳节之际,身在他乡,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深刻。开头两句“客中此日逢佳节,扶醉来登千树林”,通过“客”字点明身份,营造出一种远离故土的惆怅。接下来“斜日碧云秋寺净”描绘了秋日的宁静美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显示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中原目送双流泪”,则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无限思念,流泪象征着内心的伤感。最后两句“何处草堂还可借,杜陵今有卜居吟”,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展示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中此日逢佳节:身在异乡的我,今天正好是重阳节。
- 扶醉来登千树林:我微醉着来登高,感受大自然。
- 斜日碧云秋寺净:秋天的寺庙在斜阳和碧云中显得格外清净。
- 折荷残苇晚湖深:在湖边折下残荷,周围是深邃的苇荡。
- 中原目送双流泪:我目送故乡方向,流下双泪。
- 老马时存万里心:就像老马一样,心中仍怀有远行的志向。
- 何处草堂还可借:哪里还有草堂可以借住呢?
- 杜陵今有卜居吟:如今在杜陵,诗人吟唱着隐居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斜日碧云”和“秋寺净”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老马象征着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树林:象征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繁茂。
- 斜日碧云:代表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 残荷: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双流泪:表达思乡的哀愁。
- 草堂:隐士文化的象征,表现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客中此日逢佳节”中的“客”指的是谁?
A. 家乡人
B. 旅行者
C. 外地人
D. 游客 -
诗中提到的“老马”象征什么意思?
A. 年老体衰
B. 志向与抱负
C. 乡愁
D. 旅行的疲惫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与思乡之情。
- 李白《庐山谣》: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孟浩然《过故人庄》与孙一元的诗同样表现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但前者更为直白,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更深的情感。
- 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乡愁和自然的不同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诗词鉴赏与写作》
- 《杜甫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