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时间: 2025-04-28 02:1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
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
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
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
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
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
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
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
白话文翻译:
陈夫人如冰玉般高洁,正是风流才俊中引领时俗的人物。
夫人品德高尚,声名远播,如寒松映衬着修竹。
鸡鸣时分,行善不止,八十三年如一日的清晨。
不仅是家中长辈应得长寿,实际上她与朝廷中的杰出人物并无二致。
我儿为国殉道,不知三次入仕何尝有过愤懑与欢喜。
不必在朝堂上忙于权势,我看去来去皆如梦幻。
吟诵诗词以表追思,墓碑上的千字铭刻却是多余的。
今后若太史续写家传,必定会提到班昭续写汉书的事迹。
注释:
- 甥舅:指亲戚关系,这里暗指苏轼与陈夫人的关系。
- 冰玉:形容陈夫人的高洁品德。
- 寒松修竹:寒松和修竹象征着高洁与坚韧的品格。
- 鸡鸣为善:早晨时分,鸡鸣声起,代表勤奋与行善。
- 忘躯殉国:指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 三仕:指三次任职,反映了作者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以豪放的词风、深邃的诗意及其悲悯情怀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轼的母亲陈夫人去世时,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哀悼。诗中不仅追忆了母亲的品德与风范,也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哲思与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通过对陈夫人高洁品德的赞美,体现了苏轼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整首诗用词精炼而富有力量,描绘了陈夫人如冰玉般的清白与高尚,以及她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诗中提到的“鸡鸣为善”,不仅强调了母亲品德的日常性与持久性,也表现出一种对善行的尊重与崇尚。八十三年如一晨,展现了母亲一生的充实与意义。
此外,诗的最后几句则蕴含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即对权势的淡然和对梦幻的思考。透过对母亲的悼念,苏轼也似乎在反思自己的生命与价值,表达了对家族与历史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家族精神传承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苏陈甥舅真冰玉:赞美母亲的品德与家族的高洁。
- 正始风流起颓俗:强调母亲在当时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 夫人高节称其家:进一步称颂母亲的高尚。
- 凛凛寒松映修竹:用意象对比展现母亲品质。
- 鸡鸣为善日日新:强调母亲一生中坚持行善。
- 八十三年如一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母亲的坚持。
- 岂惟家室宜寿母:理念超越家庭,体现其社会地位。
- 实与朝廷生异人:将母亲与国家的杰出人物对比。
- 忘躯殉国乃吾子:表达对儿子的理解与支持。
- 三仕何曾知愠喜:对官场的淡然态度。
- 不烦拥笏强垂鱼:对权位的轻视。
- 我视去来皆梦尔:人生如梦的哲理。
- 诵诗相挽真区区:以诗词表达追思。
- 墓碑千字多遗余:对母亲的追怀与铭记。
- 他年太史取家传:期待后人会记住母亲的事迹。
- 知有班昭续汉书:期待后代能续写家族的辉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母亲比作冰玉,表现其高洁。
- 对仗:如“寒松映修竹”,加强诗的音乐感。
- 象征:鸡鸣象征日常的善行,松竹象征高洁的品德。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挽词的形式,通过对母亲的赞美与追思,表达了作者对家族、对个人价值的反思,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尊重。同时,也显现出苏轼对人生与权力的独特见解,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 冰玉:象征纯洁、高洁的品德。
- 寒松修竹:象征坚韧与高雅。
- 鸡鸣:象征日常的勤勉与行善。
- 梦:象征人生的虚幻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夫人的品德被比作什么? A. 冰玉
B. 明珠
C. 碧水
D. 花瓣 -
诗中提到母亲一生坚持的是什么? A. 行善
B. 学习
C. 旅行
D. 交友 -
苏轼对于权力的态度是? A. 渴望
B. 轻视
C. 忧虑
D. 怜悯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长恨歌》与《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两者均表现了对人物的深切怀念,前者侧重于爱情,后者则强调了家族与道德的传承。两首诗均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传》